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評論:「米兔」運動一周年——這樣的爭辯值得!

Helena Kaschel
2018年10月17日

#MeToo運動問世一年後,關於這一運動是否導致了某種改變的爭議,並非問題關鍵。核心問題是:接下去該做什麼?德國之聲記者Helena Kaschel認為,尤其應繼續爭議。

USA Protest #MeToo
圖片來源: Reuters/L. Nicholson

(德國之聲中文網)最初,是懷疑。去年10月15日起, 當女友們、同事們、我不認識的女性們的MeToo(我也是)帖子--間或有關於性騷擾和遭強暴的親歷報告--蜂擁而至時,我加入了受害者們的大合唱。#MeToo帖子傳布於85個國家,僅在第一天就在推特出現了20萬次。儘管這樣,當時我還是沒有把握,不知道從Hashtag這個標籤符號中是否會發展出更多的東西,而不僅僅是一場社群網站戰役、一股對好萊塢男子主義文化的短期憤怒浪潮。

MeToo運動很快有了更多的發展!自電影製片人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醜聞曝光12個月來,人們對有關性犯罪和結構性權力濫用的意識明顯增強,其程度各國之間雖有不同、對其感受亦因人而異,但有一點非常清楚:相關爭議正方興未艾。

波及各行各業

3星期前,就有推特女用戶在新版#MeToo--#WhyIDidNtReport(為何我未舉報)上告知,以前為什麼沒有舉報所受的性侵經歷,甚至未向任何他人透露過。本月初起,因所犯性侵罪,電視偶像人物科斯比(Bill Cosby)以81歲之軀開始服刑多年;與此同時,3名女性對卡瓦諾(Brett Kavanaugh)的刑侵指控最終未能阻止他被提名並被選舉成為美國最高法院法官。

在德國,由電影、電視、戲劇業廣泛聯盟新設置的"反性侵與性暴力的信任工作點"於本周一開始工作。在中國,有關討論也已啟動。在蘇丹,一名女青年在德國之聲節目"Shababtalk"(青年交談)中反性侵的激情呼籲引來暴力威脅和抵制呼聲。一個全球範圍的婦女進軍活動計劃於明年一月舉行。

卡瓦諾事件

體系搖晃了;沉默的界限發生了位移。然而,卡瓦諾事件卻表明,深層的社會變革需要持久的耐性。

不顧所有那些抗議和指控,美國參議院內的共和黨多數批准卡瓦諾為美國終身最高法官,對眾多婦女而言,這猶如一記耳光。因為,它意味著,華盛頓的那些高位政治家不知道或無所謂,這一決定給性侵的受害人釋放出的是何種訊號。

談、談、談--在推特上,或地鐵裡

我們清楚:要矯正社會生活中大成問題的權力差別和規範,一年時間是不夠的。與受害人表示出堅定的團結能夠加快進程。人們不能把這一角色籠統地交由男性或女性去扮演,這一點從#MeToo 活動人士Asia Argento事件上可見一斑。她本人也受到了性侵指控。不管怎麼說,在英國婦女組織The Fawcett Society最新的一項民意調查中,18至34歲男子中的大多數表示,隨著#MeToo運動問世,自己更多參與了反性侵。

本文作者:Helena Kaschel

但更重要的是對話。初起時,某些人出現反射式害怕情緒,擔心爆發性別鬥爭、名人受到圍獵、不再允許調情,這表明,爭論本身何其紛紜、人們感受到的不良狀況有多複雜。

然而,如果要讓#MeToo開啟的動力不致在來年便告消沉,那就必須繼續談論、繼續爭辨:在廚房、在工作場所、在推特上、在地鐵裡。並且,超越所有性別、代際、收入群體、行業及政治態度的界限。它要求所有參與者拿出更多耐心,--不論是聽人家敘述,還是進行解釋。這是值得的。過去的一年表明了這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