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評論: 為什麼烏克蘭人不信任德國總統

Yuri Andrukhovych
2022年4月26日

在德國,「施泰因邁爾公式」鮮為人知。然而在烏克蘭,人們卻牢牢地記住了這一與頓巴斯相關的公式。烏克蘭作家安德魯霍維奇(Yuri Andrukhovych)認為,這也是導致德國總統不受基輔歡迎的原因。

Frank-Walter Steinmeier in Polen
施泰因邁爾被認為站在俄羅斯一邊圖片來源: Jens Büttner/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並不受基輔歡迎。目前還不清楚烏克蘭領導層中究竟是誰做出了拒絕德國總統來訪的決定。無論如何,施泰因邁爾都不會像一些其他歐洲國家領導人那樣受到基輔的熱情接待。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這位德國總統身上?

曾經的短暫接觸

首先,我想簡單回顧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2016年夏末,在德國魏瑪市,我與一位傑出的奈及利亞攝影師和一位德高望重的喬治亞考古學家一起被授予歌德獎。官方安排的行程中包括與三國外長的會晤。其背景是,德國、波蘭和法國組成了「魏瑪三角」,他們的外交部長會不定期舉行會議,當年會議就在魏瑪舉行。這場會晤中,三名部長們會向三位獲獎者表示祝賀。

這場會面也就持續了1到3分鐘。法國外長看上去似乎有點無聊,也許他只是累了。波蘭外長似乎對某些事情不滿意,心情不好。只有當時的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看起來態度和藹可親。他說:「哦,真不錯,祝賀你……歌德獎章!非常棒……誰能告訴我是因為什麼向他們頒發的獎項? 」一切都發生得很快,沒有人真正傾聽我們的回答。當攝影機拍完他們的鏡頭後,三位部長就離開了。

站在普丁一邊

我們三個人之後交流了對這場會晤的印象。我們一致認為,這一切似乎都太不專業了,我們認為施泰因邁爾的問題更像是一個笑話,一個糟糕的笑話。我們並不是說想讓部長們向我們鞠躬表示尊敬,但這種明顯的敷衍,以及那種若有若無但可以察覺到的傲慢,讓我們感到失望。

這尤其讓我失望。畢竟我來自烏克蘭,被提出應採用「施泰因邁爾公式「的國家。這在施泰因邁爾的職業生涯中是否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或是說這是他兩次當選總統的原因,這我不能肯定,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正是因為「施泰因邁爾公式「讓烏克蘭民眾認為,他是站在普丁一邊,幾乎是「莫斯科的特工」。

時任德國外長的施泰因邁爾2016年5月再柏林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圖片來源: Alexander Shcherbak/TASS/IMAGO

是莫斯科公式?

2月24日,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個公式也失去了意義。實際上「施泰因邁爾公式「是變相承認烏克蘭在頓巴斯失敗投降。它正合普丁之意,以至於烏克蘭民眾認為這個公式真正是莫斯科的手筆,這個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本文作者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我不認為施泰因邁爾知道,烏克蘭媒體,特別是2019年以來,有多少次在提到他的名字的同時提到這個"公式 "。說數千次,甚至數萬次也不為過。用這種方式「火起來「,隨之而來的就是如潮水般湧來的批評、不信任和拒絕。對烏克蘭人來說,」施泰因邁爾方案「已經成為陰險和威脅的代名詞,一個破壞烏克蘭國家地位的特洛伊木馬。

也許「作者」本人早已仕途高昇,他可能已經忘記了他發明這個公式的初衷。但烏克蘭並沒有忘記,這些年來,它幾乎每天都被提起,幾乎總是夾帶詛咒,而且總是與施泰因邁爾這個名字聯繫在一起。在烏克蘭人最不喜歡的德國政治人物名單中,施泰因邁爾的排名僅次於他的老上司、前總理施羅德。

科普:德國的總統有何職權?

04:09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有了施泰因邁爾這個前車之鑑,德國的精英階層應該意識到,自2014年以來,他們在俄烏衝突上立場模糊不清的策略造成了多大的傷害。並且損人不利己,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傷害了烏克蘭,自己也被打上了極不可靠,言行不一,狡猾夥伴的標籤。結果是,德國失去了關聯性,而且,由於上一屆和現政府的努力,柏林已經成為一個局外人。

一個不重要國家的不重要的總統

烏克蘭社會和高度依賴公眾輿論的烏克蘭領導層真切地感受到美國和英國填補真空的時刻——那一刻,他們甚至能夠對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說「不」,而且出於戰略原因不得不這麼做。但「一個不重要國家的不重要的總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作為一個整體,德國可以恢復其在烏克蘭人眼中的角色——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都不參與其中的情況下:在烏克蘭成為歐盟成員國的道路上提供有效和堅定的支持。德國應該這樣做,而不是與侵略者眉來眼去,也不要再打出模棱兩可這張牌。


尤裡-安德魯霍維奇(Yuri Andrukhovych)是烏克蘭作家、詩人、散文家和翻譯家。如今,他被認為是烏克蘭最重要的文化和知識分子之一。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