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這次,引發爭議的是兩個全然不同的政界人士:一是克塞尼婭‧索布恰克(Xenia Sobtschak),有名的電視主持人,近期宣佈將於明年競選總統;一個是車臣總統拉姆贊‧卡德羅夫(Ramsan Kadyrow)。他新近表示,"在俄羅斯的心臟,在紅場,存放一位死者的棺材",實為錯誤。克塞尼婭‧索布恰克是人氣頗高的聖彼得堡前市長阿納托利‧索布恰克(Anatoli Sobtschak)之女。她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表示,若當選總統,她會讓列寧的遺體入土。
不過,政府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i Peskow)明確表示,目前不會考慮此問題。俄羅斯聯邦委員會發言人、聖彼得堡前市長馬特維延科(Valentina Matwijenko)也表達了同樣的意見。她亦打時間牌,希望能找到一條"沒有衝突的道路",解決列寧安葬問題。她指出,現在,依然還有不少仰慕列寧的人在世,他們有權要求社會尊重其觀點。她強調,俄羅斯不需要更多的衝突。
屬於普丁總統最忠實支持者的馬特維延科表示,她相信,將來會有一天就是否應安葬列寧舉行全民公投。不過,她在接受"Argumenty i Fakty"雜誌的採訪時指出,這樣的全民公投"不會在今天或明天就舉行"。
普丁不感興趣
有關列寧遺體的爭議讓俄羅斯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Gennadi Sjuganow)十分惱怒。他表示,相關的要求堪稱無恥。他指出,其它國家也將死者保存在陵墓裡。這位現年73歲的俄共領導人將在"十月革命"本來的紀念日-11月7日那天走在共產黨人和列寧敬仰者舉行的遊行隊伍的最前列。
俄羅斯首都不會舉行官方集會,更不會有普丁參加的慶祝活動。久加諾夫新近稱,普丁總統對他作過許諾,不會將列寧的遺體遷出紅場,至少不會在普丁執政之時。
延伸閱讀:九十年後,列寧再見?
在如何對待列寧遺體問題上,普丁總統本人沒有表現出特殊的興趣。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時,普丁的人權事務專員費多托夫(Michail Fedotow)把做了防腐處理的那位蘇聯締造者比喻為倫敦大英博物館裡的木乃伊,指出,那裡也陳列著法老或其它前統治者的木乃伊,並無人對之獻花,總之,他本人不會因是否應下葬列寧的問題而情緒激動。
列寧反對個人崇拜
給列寧的遺體做防腐處理是其後繼者史達林的決定。最初,列寧的遺體臨時保存在木質靈柩裡。數年後,建造了取材混凝土和花崗岩的陵墓。從那時以來,數十名科技人員不斷給那具屍體採取防腐補救措施。
列寧本人生前曾一再表示反對任何個人崇拜。列寧在十月革命中最親密的戰友托洛茨基,及列寧的妻子克魯普斯卡婭(Nadeschda Krupskaja),也反對讓人瞻仰死者屍體的做法。蘇聯壽終正寢後,前總統葉利欽等人曾多次試圖終結死者崇拜。俄羅斯東正教會亦贊同安葬列寧。然而,不論是葉利欽還是教會均未成功。
1917年11月7日是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日子。依照儒略歷、俗稱俄歷這天是當年的10月25日。目前,德國歷史博物館正在舉辦「十月革命」紀念展,回顧這場列寧領導的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有深遠影響的革命。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Moskau列寧雕像無疑是「十月革命」這一歷史事件以及社會主義理念的象徵之一。爆發於俄國的這場革命也隨後在世界各地產生共鳴。直到冷戰結束後,在俄羅斯國內和境外才出現了對這場浩大革命過程、直接後果以及長遠影響多角度的、批評性的評判。
圖片來源: DW/Julia Hitz 1917年俄國先爆發「二月革命」,全國性的飢荒、物資睏乏導致民眾極度不滿並進行頻繁抗議。隨後軍方倒戈,沙皇專制統治被推翻,以貴族為主體的臨時政府得以組建。此時在城市裡工人開始組建革命委員會(俄語:蘇維埃),並對臨時政府的種種政策表達抗議。
圖片來源: DW/Julia Hitz 起源於彼得格勒、由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賦予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俄語:布爾什維克)政治權力。而這場革命也引發持續到1922年的俄國內戰,也是在布爾什維克赤衛隊與臨時政府資產階級力量之間的一場血腥的「紅軍」和「白軍」之戰。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也在1918年7月被蘇維埃行刑隊槍殺。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為了實現統治目的,布爾什維克政權設立了廣泛的迫害體制,打壓異己。1917年12月,「十月革命」成功後不久,「契卡」(秘密警察)建立。「契卡」是「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的字母縮寫,該委員會目的是「用非常手段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鬥爭」。1920年之後,「勞動改造營」遍佈全俄。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Museum für Zeitgenössische Geschichte, Moskau
俄國內戰是一場血腥的內戰。1918年成立的蘇俄紅軍(圖為紅軍軍帽)在使用暴力方面也毫不手軟。據一份專業雜誌統計,俄國在1917至1922內戰期間共有1300萬人因武力衝突、政治迫害、恐怖襲擊、瘟疫以及內戰後引起的大飢荒等原因喪生。這期間有近200萬人逃至海外。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Moskau列寧夢想建立全世界範圍的無產階級專政,徹底消滅階級,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1919年,列寧領導創建第三國際,又名共產國際。列寧本人的健康狀況自1921年嚴重惡化,並於1924年離世。列寧的個人崇拜直到今天在俄國內以及其他國家都是有爭議的話題。
這幅畫是德國畫家、德國共產黨(KPD)成員格裡貝爾(Otto Griebel)1929年的作品,展現的是共產國際的理念。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十月革命」的爆發也將藝術界帶入一個新時代。自此之後出現大批新的藝術團體和派別,進行各種大膽創作嘗試,主題也離不開當時的大時代變革。直至1920年代中期,構成主義(或結構主義)是主導俄國的藝術和建築思潮,影響設計建築、平面和工業設計,甚至戲劇、電影、時尚。政治宣傳內容甚至成了陶瓷製品的主題。(圖為大師康丁斯基的作品。)
圖片來源: DW/Julia Hitz 「十月革命」除了帶來無數的激動人心的新認知以及藝術創作新嘗試,也引來敵對政治陣營的攻擊。照片上這幅海報就是1918年一個極右組織的作品,在當時剛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向人們「妖魔化」布爾什維克,稱之為「戰爭、失業和飢荒的罪魁禍首。」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應共產國際的號召,國際工人救濟會於1921年在德國柏林成立,目的是募捐援助各國工人的罷工活動。1922年起,國際工人救濟會也參與電影投資和製作,用來支持蘇聯的電影業。
圖片來源: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蘇維埃政府1917年發表的《俄國各族人民權利宣言》中明確承認俄國各族人民的平等與自主權。「十月革命」後,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民族分別成立了國家。1922年,紅軍結束內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
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Museum für Zeitgenössische Geschichte, Moskau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