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護理需求旺盛 公益行業蒸蒸日上

2013年7月7日

德國人的壽命越來越長。許多人在人生最後階段都需要護理,而他們自己的家庭卻不一定能承擔起這項重任。於是,護理老人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

#42570919 - Alter und Pflege - Pflegerin und eine Seniorin mit Rollator© Kzenon Autor KzenonPortfolio ansehen Bildnummer 42570919 Land Deutschland
德國護理市場需求旺盛圖片來源: Fotolia/Kzenon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國外詢問人們知道哪些德國大公司,答案往往是大眾、德意志銀行、西門子、寶馬或者拜耳製藥。這些知名企業在德國境內有許多雇員。但德國最大的僱主卻鮮為人知,繼國家之後,德國最大的僱主是教會慈善機構天主教的明愛(Caritas)和基督教的德冠捷(Diakonie)。

德國有150多萬人在慈善機構工作。除了明愛和德冠捷外,紅十字會和雇員福利組織(AWO)以及平等福利總聯合會也屬於該行業的大型組織。

這些機構辦養老院,提供流動護理服務,也辦醫院、幼兒園,進行債務咨詢,向移民、吸毒者和流浪者提供幫助。它們是德國作為福利國家的一大支柱。

禁止盈利

這一充滿基督教博愛精神的事業有時也很有效益,因為大部分費用都由國家或社會保險支付,或者由需要護理的人自己支付。

慈善機構雖然禁止盈利,但還是有盈餘。德國經濟學院的福利經濟學家多米尼克‧恩斯特(Dominik Enste)說,很多機構的盈利都在需要的地方派上了用場,比如基礎設施、設備等等。不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有時會有鋪張浪費的現象,比如修氣派的辦公室,購置豪華汽車。個別時候,錢的用途還存在問題。

慈善機構享受優惠

現在,也有許多私人機構提供護理,和社會慈善機構一起爭奪顧客。但是,它們並非在同一起跑線上。德國私人社會機構聯邦協會的貝昂特‧特烏斯(Bernd Tews)說,明顯存在不平等的問題。

私人社會機構除了不能享受稅收上的優惠外,還不能使用義工。特烏斯說:"慈善機構可以向照顧親友的義工提供免稅、免社會保險的費用補償,但我們卻沒有這樣的可能性。"

德國護理行業目前有5萬個工作崗位空缺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 / dpa

儘管如此,私人社會機構的數量近年來卻迅速上升,導致慈善機構在護理市場上的份額減少。不過,由於需要護理的人也越來越多,所以大家都不必擔心沒有事做。

雇員福利組織的布裡吉特‧多克爾(Brigitte Döcker)說,令護理機構感到頭痛的不是沒有客戶,而是對專業護理人員的爭奪。據估計,由於缺乏專業人員,德國護理行業目前有5萬個崗位空缺。因此,德國也從外國吸收護理人員。不久前,德國才和菲律賓簽訂了一項協議。

護理費用高

由於護理費用高昂,護理保險只承擔部分費用,因此當事者和家屬必須自己承擔部分費用。福利經濟學家恩斯特說,如果請人在家裡全天候提供護理,那麼費用一下就會達到4000到8000歐元。

老齡化讓德國社會福利體系面臨巨大挑戰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dpa

於是,在慈善組織和私人護理機構之外又形成了第三個市場。中介公司將主要來自東歐的外國護工按月派到德國老人家裡。官方而言,他們是在自己的國家受僱,然後被派到國外。他們在德國的收入比在自己的國家要高,但比德國當地的薪水要低。

雇員福利組織的理事會成員德克爾說,很明顯,這一領域有需求。外國護工的問題常常招致批評,德克爾並不贊同。但她也表示,雇員福利組織今後也會按照勞資協議支付薪水。

德國目前有250萬需要護理的人。2030年將增加100萬。在就業人數不斷減少的背景下,現在的資金模式很難應對這樣的局面。今後,德國社會必須對護理增加投入。這將讓需要護理的人以及慈善協會獲益。

作者:Marcus Lütticke    編譯:樂然

責編:石濤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