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彭博社本周伊始爆出的一條新聞不僅讓中國A股眾多母嬰產品公司的股票大漲,也讓國際各大媒體紛紛再次關注中國備受爭議的計劃生育政策。5月21日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報導稱,中國正計劃徹底取消生育限制。國務院已經委託有關單位評估徹底結束計劃生育這一實行了大約40年的政策會帶來何種影響。
消息人士向彭博社表示,中國領導層希望降低本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同時也消除國際社會多年來對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批評。放開後的政策有可能被稱為"獨立生育"政策,允許人們自己決定生育多少孩子。有些消息人士認為最快2018年第四季度就會看到相應的推出政策,也有消息人士稱可能要等到2019年。
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紅利的漸漸消失是中國領導層在構建未來國家經濟發展方向時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隨著生活水準和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中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現象逐漸明顯,政府已經為此逐步放鬆了40年前推出的"只生一個好"的政策。
人口老齡化:德國走過的路
中國在社會老齡化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和德國類似。德國社會在經歷了二戰後五六十年代的"嬰兒潮"後,人口出生率不斷下降。排除外來人口的出生率,截止到1978年,德國籍母親的生育率與1967年相比已經下降了一半,到達戰後最低水準。之後雖然有所提高,但也基本為維持在50至60萬新生兒的水準,只佔1967年德籍母親嬰兒出生率的五至六成。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人口問題專家碧約馳(Olga Pötzsch)分析稱,導致當時德國生育率驟降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的受教育水準增加,越來越多的女性更願意自主決定是否以及何時生兒育女。而且,避孕藥片以及更先進的避孕措施出現當然也決定了嬰兒潮的結束,家長在生育問題上有更多的自主權和可控性。
之後,德國社會就一直面臨人口不斷老齡化,而出生率不斷下降的挑戰。但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的統計數字,這一趨勢在近五年略微出現變化。截止到2016年,德國社會的出生率已經連續5年實現增長。碧約馳指出,從政府層面來看,促成這一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大力推進三歲以下嬰幼兒托兒所的建設,讓父母在子女出生不久後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上。而且政府推出的家長補助金(Elterngeld)也大大減少了家庭為迎來下一代所需要承受的經濟損失。
根據德國當前政策,新生兒的雙方家長最高可以享受14個月的家長補助金。父母雙方可以自由安排領取補助金的一方。單方領取補助金的最高時長為12個月。對於高收入的家庭來說,補助金的額度為產前稅後收入的65%,最高每月1800歐元封頂。而對於低收入的家庭來說則有可能拿到產前稅後收入的100%,最低每月300歐元。為了方便新生兒家長盡快返回職場,德國政府近年來還推出了"升級版家長補助金"(Elterngeld Plus),讓家長可以在履行半職的情況下,加倍延長領取補助金的時間。
移民嬰兒潮只是暫時現象?
除了政策上的優惠條件以外,德國近幾年外來移民數量大幅度增加也是造成出生率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非德國籍母親2016年為德國帶來了185000個新生兒,與一年前相比增加了25%。而德國籍母親的新生兒出生率只增加了約3%。但碧約馳指出,這種趨勢不會延續下去。因為包括法國、義大利以及德國的各種研究報告結果顯示,外來移民在剛剛進入目的移民國的時候出生率會出現猛增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生率會明顯下降。
德國聯邦統計局對未來40年的預測結果也能證明這種說法。根據該局公佈的預測結果,哪怕是在移民數量繼續顯著增加的情況下,德國人口從2021年開始就會持續下降,到2060年從目前的大約8100萬降至6760萬人左右的水準。碧約馳認為,德國的雖然人口數量雖然會連續下降,但是在人口年齡結構不發生重要改變的情況下,下降的人口數量對於德國來說不一定是壞事。長期觀察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這位專家表示,最難應對的情況就是人口結構在政策突然性的大幅度調整下所出現的轉變。如今中國考慮徹底取消計劃生育政策雖然是件好事,但如果這一過程能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展開,就能夠避免劇烈的人口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
任由孩子哭到嘶啞還是一哭就抱? 打不打預防針?上什麼幼兒園? 隨時隨地喂奶?看看德國父母們都在操心些啥。
圖片來源: Colourbox/yarruta你想給你的孩子起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還是隨大流?給孩子選擇名字就像做一個紋身的決定。名字本來是父母決定的一種自我身份表達,但孩子要為這個名字起得好壞這個風險買單。在很多時候,去評判別人名字的好壞並不是很好。在德國,本(Ben)和米婭(Mia)這兩個名字是家長們比較中規中矩的選擇。據調查顯示在2016年,德國最流行的女孩和男孩名分別是瑪麗(Marie)和埃利亞斯(Elias)。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J. Stratenschulte在德國在大庭廣眾之下給嬰兒喂奶是件很普遍的事。而且德國人對裸露身體這件事不太當一回事,所以很多時候在公開場合哺乳對人們來說並不是一個問題。然而,德國並沒有為當眾哺乳媽媽們提供保護的明確法律。一些商鋪的店主就表示出他們並不太願意看到有人在自己的店面裡喂奶。也有店主對此明確表示反對。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empics/N. Ansell這是另一個不願被觸碰的話題。你也許會看到有些媽媽給三歲以上的兒童仍然喂母乳,但這與其認為是一種現象不如說是一種特例。德國政府會給新生兒媽媽(或爸爸)支付12到14個月的補助,很多新生兒媽媽會嘗試在返回工作崗位前結束母乳喂養,但對此並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
圖片來源: Colourbox/yarruta說到母親們返回工作崗位,安排托幼、照管對於初為家長的父母們來說是另一個讓人有些頭疼的話題。許多德國家長希望就近入托,另一些則十分慎重地為孩子挑選幼兒園,視之為人生重大選擇。例如,如果把孩子送到華爾道夫幼兒園(Waldorfkindergarten),以後就可以相對容易地進入有著相同教育理念的學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B/P. Pleul一些家長公開拒絕給孩子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在德國並不是強制性的。 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在德國的兒童接種率達96%,但另有德國學者認為實際情況要低於這個水準。 拒絕接種的家長們抱著儌倖心理,但只有在足夠多的人遵循疫苗接種計劃進行接種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有效保護。2014 - 2015年冬季, 柏林曾出現1392例麻疹疫情,在全德國引起警覺。
圖片來源: Sean Gallup/Getty Images很多嬰兒會在晚上頻繁醒來哭鬧。家長們對此感到精疲力竭。對此美國心理學家法伯提出一個哭聲免疫法的理念。他寫的「每個孩子都能夠學會睡眠」也是德國育兒方面的熱銷書之一。書中提及應任由嬰兒獨自哭鬧直至入睡。這個方法對有些家長來說,簡直是福音,而其他家長則認為這對嬰兒純粹是一種虐待。
圖片來源: CC/Roxeteer一些反對諸如哭聲免疫法這種理念的家長們更傾向於親密育兒法。由美國醫學博士威廉‧希爾斯提出、提倡通過母乳喂養、和寶寶同睡等方式讓父母和幼兒及早建立親密關係。德國曾在2014年在聯邦家庭事務部支持下舉辦首屆親密育兒法論壇。
圖片來源: imago/imagebroker尿布是另一個普遍關注的育兒話題。儘管市場上有方便實用的各種尿不濕,一些家長卻開始嘗試使用老式尿布。當然這種額外的工作量也不是每位家長都願意接受的,一些家長仍然堅持使用一次性紙尿褲,只不過在產品選擇上,會傾向選擇較為環保的紙尿褲。那些關於 「Windelfrei」(不穿尿布)的付諸實際的例子仍然很少見,這些父母自然認為只有自己才能當之無愧贏得 「最盡職盡責的父母」這個稱號。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ThemendienstYou'll recognize the 也許人們會傾向認為那些愛心滿滿地為孩子自制嬰兒食品的父母更加關愛自己的孩子。當然百分百有機,炊具餐具也來自有公平貿易認證(fair trade)的商家。他們也許會對那些在商店購買現成嬰兒食品的父母品頭論足,而這些父母也會認為商店現成的嬰兒食品在旅行中很實用。
圖片來源: Fotolia/victoria p在六七十年代,德國人有很多關於教育的反思,並提出諸如反權威反主流教育理念以保護孩子自由獨立的天性。這個理念在德國社會影響深遠,被廣泛認同。儘管有不同的最新教育理念,每個德國家長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家長願意聽到別人說這個方式是錯的。
圖片來源: colourbox/S. Darsa針對幼兒開發了很多令人驚嘆的手機軟體以及電視節目。很多1歲左右的幼兒就已經比他們的祖父母能更嫻熟的使用智慧型手機。德國的父母對於小孩子接觸數字媒體這方面並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意見。但是很多家長會認為對看電視時間加以限制感覺會更好,當然家長會在休息時偷偷享受使用這些數字媒體所帶來的片刻休閒。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另一個德國人衡量如何能堪稱合格父母的標準是,孩子從幾歲起才開始接觸甜食。不過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夏天吃冰淇淋可以說是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順便提一句,家長對第二個孩子可能會更放縱,更容易使孩子過早的陷入糖果陷阱中去。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Bildagentur-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