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財神爺」李克強的外交手腕

2014年6月18日

中國總理李克強此次訪問英國和希臘的主線話題仍然是經濟貿易。面對英國政府高層對人權問題的指責,李克強給予了很「外交」的回應。同時,希臘也鋪開了紅地毯,期待中國「財神爺」的到來。

Li Keqiang in London 17.6.2014
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抱著重啟中英兩國外交和經濟關係的目的,本周三(6月18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到訪倫敦之際,見證了中英雙方簽署價值約170億歐元的貿易協議。

自從英國首相卡梅倫2012年會見藏人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之後,英國和中方的關係曾一度陷入低谷。

本周三,卡梅倫在位於倫敦唐寧街10號的首相官邸與李克強進行了會晤。會後雙方表示,他們目前正專注加強英中兩國在經濟上的聯繫。卡梅倫會後向記者表示:"我們今天簽署了超過140億英鎊的協約,能夠保障英中兩國人民的就業和長期經濟發展。"

中英兩國此次簽署的一系列經濟合作協議範圍廣闊,包括在核電、高鐵、金融和高科技等領域展開合作。其中規模最大的經濟協議要數英國石油公司(BP)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簽署的液態天然氣供應協議。該協議規定,從2019年開始,BP公司將向中國海油每年供應150萬噸液態天然氣,供應期限為20年。

去年,英國向中國的出口額平均每月超過10億英鎊,而中國於2013至2014年之間在英國的投資總額則超過80億英鎊。

卡梅倫聲稱,他將繼續敦促歐盟和中國達成貿易協定,並力求讓G20集團國家和世貿組織成員國之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卡梅倫表示,中國的崛起是"本世紀具有決定性影響的事件之一"。英國希望在商業到文化的各個層面加強和中國的關係。

訪英期間,李克強也找機會對外表現了中國政府看好本國未來經濟發展走向的決心。"中國政府網"報導稱,本周三,李克強在英國一智庫機構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原因是中國還在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之中。發展的不平衡,區域、城鄉間的差距本身就是潛力。

卡梅倫歡迎來自中國的投資圖片來源: Reuters

會見英國皇室的風波

之前,對英國進行為期三日訪問的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溫莎宮會見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英國《時報》上周發表報導稱,北京方面曾發出威脅表示,如果英方不能安排中國領導人和英國皇室成員見面,就有可能取消整個行程。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則報導稱,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對此表示堅決否認。中國總理同英女王會面,"顯然是恰當和正常的。"

就此,《環球時報》於本周三發表評論稱:"英國的國家實力早已今非昔比,這一事實對那些想刻意對華展現高貴的英國人來說,是鐵面無情的。"作者表示:如今,中國社會看中英關係的方式挺簡單的:"這就是國家利益"。英國是歐洲重要國家,中英交好比交惡強。這當中不需要什麼額外情感的參與。

之前,自由西藏運動組織曾致信伊麗莎白二世,要求她不要會見李克強。本周四,親西藏運動組織成員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外圍舉行抗議活動。他們手帶手銬,揮舞標語。上面寫著:"在進行自由貿易之前先實現自由西藏。(Free Tibet before free trade)"

李克強"外交"應對人權指責

李克強到訪英國前夕,副首相剋萊格(Nick Clegg)表示,英國不會不敢提及中國"大規模和系統的"侵犯人權的做法。李克強在被問及克萊格的表態時向記者表示:"在英國,一個問題不只會有一種聲音……我沒有這樣的期待。"隨後李克強強調:"人權內涵豐富,一個國家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或者不同國家擁有不同歷史文化背景,對人權認識不同。"

在被問及蘇格蘭打算於今年9月就是否從英國獨立舉行全民公決的問題時,李克強表示:"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繁榮、統一的英國。"但他也補充稱:"我們當然會尊重你們的選擇。"

卡梅倫會晤李克強的語氣大多是友好的圖片來源: Reuters

本月初,美國總統歐巴馬以及前國務卿克林頓都表示,他們更願意看到蘇格蘭仍然為英國的一部分。李克強回應了歐巴馬的表態,指出應該讓蘇格蘭人民自己決定。

希臘迎來"財神爺"

同時,希臘也將於本周四為從中國遠道而來的"財神爺"鋪開紅地毯。這個飽受歐元危機摧殘的國家希望借著中國的投資助力經濟復甦。

李克強此次訪問希臘前一個月左右,希臘總理薩馬拉斯(Antonis Samaras)剛剛訪問中國,為雖然仍受危機影響,但經濟復甦跡象明顯的希臘吶喊助威,希望該國成為中國投資進入歐洲的入口。

法新社報導稱,對於走在經濟復甦之路上的希臘來說,李克強為期兩天的訪問彰顯了北京重新對投資希臘懷有興趣。在中國高層領導人4年來的首次訪問過程中,中國和希臘除了將推出一份聯合聲明以外,還將簽署一系列政府間和企業間的合作協議。

綜合報導:任琛

責編:李魚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