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Armut halbiert? Weltbank optimistisch

2012年3月16日

聯合國訂立計劃,至2015年讓全球極貧困人口減半。世界銀行根據新數據表示目標已經達成。專家責任會世銀過於樂觀。

Thema sind die Pläne der Welthungerhilfe für das Jubiläumsjahr 2012 (50-jähriges Bestehen) ARCHIV: Ein Mann verteilt Essen in einem Tempel in Srinagar, Indien (Foto vom 03.03.08). Am Donnerstag (01.12.11) gibt es in Berlin eine Pressekonferenz zu "50 Jahre Welthungerhilfe". Foto: Dar Yasin/AP/dapd
圖片來源: dapd

(德國之聲中文網)發展中地區有超過十億人口一天只有1.25美元可供生活。這個數字非常龐大,但世界銀行的貧困統計團隊負責人馬丁‧拉瓦雷(Martin Ravallion)表示,"2010年世界貧窮區域中一日只靠不到1.25美元生活的人口比1990年減少一半"。

以1990年的水準為標準,2000年聯合國成員共同訂立了千年發展目標: 減少貧困、飢荒和疾病,改善就學情況、建立醫療服務和促進發展。

圖片來源: Ismael Miquidade

世界銀行目前擁有的全球貧困數據得自2008年。根據現有的部分統計,拉瓦雷認為第一個目標已經達成。

對抗貧困

第一個千年發展目標是將極度貧窮和飢餓的人口減半。極度貧窮的標準是一日只有不到1.25美元的生活費用。

自二十年前起,世界銀行便針對極度貧困人口的購買力和收入進行資料收集,從而建立可信的統計數據。該數據將當地物價和幣值列入考慮,各國的數據以美金為單位作比較。最新的結果顯示:"這是世界銀行首次在世界六個區域發現,大體上極度貧困人口已經減少。"拉瓦雷進一步指出,這是首次非洲國家極度貧窮人口不超過其半數總人口。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貧窮人口多數在中國

妮可‧裡平(Nicole Rippin)是德國發展政策研究所(Deutsches Institut für Entwicklungspolitik)貧困研究小組的專家。她對上述的報告結果感到懷疑。她以2008年的數據作為推論根據,"1990年極度貧窮的6億2千萬人中,有5億1千萬來自中國"。因此,她不認為全窮貧困人口下降,只是區域性貧窮人口的減少。

裡平認為,這份世界銀行數據的另一個問題在於使用購買力作為評估標準。要達到聯合國設立的第一項目標,購買力並不是決定性的標準。"這個目標是由三個小目標組成的。第一是將貧困人數減半;第二是充分就業,並給包括婦女和年輕男子的所有人民有人權的工作;第三項目標則是在1990年和2015年間,將受困飢餓的人口減半。"

對數據存疑

許多專家對數據中的貧困定義提出質疑。貧困無法用1.25美元作為標準,應以獲得糧食、教育的機會和健康狀況為衡量。自給自足獲得食物的人即使只有1美元,生活狀況會比擁有更多生活費但因物價過高而挨餓的人好。

非政府組織"德國觀察"的魯克(Ludger Reuke)表示,2008年世界糧食價格上漲後,營養不良的人數隨之增加。但在統計數據中,貧困的人口減少了一半。目前的貧困人數已經超過這個數據,主要是因為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並未被列入考量。

失去目標

政治學兼人類學家魯克批評世界銀行的估計:"這個數據在2010年時已經不再準確。當時極度貧困的人口大幅上升。"

世界銀行也在報告中指出,這並非最新的數據。拉瓦雷因此確信:"即使我們達到設定的目標,還是會有十億人每天只有不足1.25美元可供生活。這令人無法接受。"

作者: Helle Jeppesen 編譯: 張筠青

責編: 洪沙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