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日本

賴清德挺日本海產 台外交部次長:台美日具共同利益

2025年11月21日

日相高市早苗有關「台灣有事」的發言引爆中日外交風波,台灣總統賴清德吃日本海產支持日本,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接受DW訪問則強調美日台具有共同利益。美國國務院也表態「對美日同盟與日本防衛的承諾堅定不移」。

圖為賴清德於社群平台分享他享用日本刺身的照片。
中國暫緩進口日本海產之際,台灣總統賴清德發文挺日本。圖片來源: Taiwan Presidential Office/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日相高市早苗11月初表示,若中國武力侵台可能構成日本可行使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被視為日本對台海事務的公開表態,使中國強烈不滿。週五(11月21日),高市早苗稱她希望與中國保持「具建設性」的關係,日本對台灣的立場也並未改變。

置身於中日外交風波核心的台灣,總統賴清德以食用日本料理的方式表達對日本的支持。他週四(11月20日)在X等社群平台發文稱,「今天的午餐是壽司還有味噌湯」、「有來自鹿兒島的鰤魚和北海道的帆立貝」。

此舉吸引大批日本網友留言表示感謝,稱「這是真正的日台友好」、「請台灣好好享用」;也有日本網友貼出前首相安倍晉三2021年中國暫停進口台灣鳳梨時協助推廣台灣鳳梨的貼文,突顯日本與台灣支持互助的情誼。

日本共同社報導,稱「台灣總統賴清德以消費日本水產品展現支持日本的姿態」,報導登上日本地鐵的新聞看板。日本參議員梅村瑞穗也轉發賴清德的貼文表示感謝,並說「明天打算吃台灣的滷肉飯和芒果」。

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在立法院受訪時表示,中國以脅迫霸凌他國的案例不勝枚舉,台灣「要在此關鍵時刻支持日本,有效穩定局面」,並鼓勵台灣人購買及食用日本產品時,多上網打卡以示對日支持。他並在社群平台貼出享用日本料理的照片,稱他請客「暴點一大盤日本刺身干貝挺日本」。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2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賴清德的貼文,批評賴清德「表演作秀」。她也批評日方遲遲不撤回言論,並質疑道:「台灣是否有事,根本不是日本的事。借台灣生事,只會給日本找事!」

週三(19日),共同社等日媒消息指中國已通知日本將再次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毛寧對此表示:「當前形勢下,即使日本水產品向中國出口也不會有市場。」

中國自日本政府2023年8月啟動福島核廢水排海以來,便全面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至今年6月才宣佈恢復日本部分地區水產品進口。首批6噸的北海道冷凍扇貝剛於11月5日出口至中國。

此前,中國外交官暗示「斬首」高市,引起風波;中國各單位也對日本祭出一系列反制措施,包含在黃海實彈射擊、建議中國公民不要前往日本,並暫緩上映日本電影

日相高市早苗11月21日提及她10月底與習近平會晤,強調兩國確認了整體的關係走向,也就是要促進雙方的戰略與互惠關係,並建立具建設性、穩定的關係。圖片來源: Japan Pool/Jiji Press/AFP

美國:美日同盟為亞太區域安全基石

台灣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在柏林安全會議期間接受DW訪問,談到高市早苗有關「台灣有事」的聲明,認為她「準確描述了當前局勢」,而且此言符合日本、台灣及美國共享的國家利益。

吳志中表示,中國有控制印太區域的野心;若中國侵台,日本也極可能成為中國下一個目標。在吳志中看來,高市早苗發表「台灣有事」言論之後,爭取到了更多日本人民的支持,而且也獲得了美國駐日大使聲援。「由此可見,日本、美國與台灣之間有共同的處境,使美日台三個國家形成非常強大的區域同盟,以阻止中國地緣政治的野心。」

美國國務院20日也首度主動回應中日外交風波,副發言人皮戈特(Tommy Pigott)在X平台發文表示,美國對美日同盟和日本防衛的承諾堅定不移,範圍包含日本管轄的尖閣諸島(Senkaku Islands,中國稱釣魚島)。 

皮戈特強調,美日同盟仍是印太區域和平與安全的基石,並重申美國「堅決反對任何在台海、東海或南海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包括透過武力或脅迫手段」。

美國駐日本大使格拉斯(George Glass)則在中日關係緊張期間,持續發文反諷或批評中國。他在X平台表示中國抨擊高市早苗的言辭令人憤慨,20日也發文強調「在日本與中國的任何爭端中,美國都將堅定支持日本」。

「對北京而言,要改變脅迫的習慣並非易事。不過,就像上次中國無端禁止進口海鮮進口時,美國與日本站在一起一樣,這次我們也會再次與我們的盟友站在一起。」

DW記者Richard Walker對此文有貢獻。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