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光輝歳月 香港霓虹燈閃爍不再
2019年4月1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華燈初上,五光十色、縱橫交錯的霓虹燈招牌在各大街道上閃耀登場,如星羅棋布,映襯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方之珠"的繁華與昌盛,構成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不少電影裡的香港風貌及歷史印記。比如,導演王家衛《重慶森林》穿越霓虹燈海,展現出小城之驚豔與迷離;八十年代英雄及黑幫題材的電影,兩派人在追逐廝殺,水漥倒影,盡是一幅幅霓虹燈反照。
然而踏入千禧年,隨著LED 燈的日漸流行普及以及香港建築條例的規例修定,霓虹招牌相繼拆除,霓虹燈成了一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電視機還未普及,一個大大的醒目招牌,無疑是一個最佳吸引眼球的宣傳媒體。 商人不惜工本,甚至找著名書法家,寫出秀麗端正字體,然後再交由霓虹燈師傅,照字體把光管屈成不同形狀的招牌。
單是一條彌敦道,上千的霓虹招牌照亮了整條街道,以五光十色傳遞著各種訊息。 不同行業,有不同行業的霓虹招牌特色,各自精彩;酒樓食肆通常以楷書字體,配以雞丶海鮮丶茶杯為圖象,光管顏色以紅丶黃丶藍綠來增加食慾;銀行丶保險丶學校以藍丶白光管顯穏重;這個時候,催生了一大批設計獨特,充滿藝術氣息的霓虹燈牌 ,古典書畫藝術融入現代廣告技術,在霓虹燈牌上得到完美結合。
最為經典傳神的設計要數香港典當鋪(俗稱大押)的標誌:一隻蝙蝠銜著一枚銅錢,銅錢代表財富,而蝙蝠則是取"福"的諧音,象徵"財福雙全"。 直到今天,舊區仍然有不少大押鋪,伴隨的招牌抵擋了幾十年的風雨,不屈不撓的支撐著。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謂香港最繁榮富庶的歲月,油麻地丶尖沙咀丶旺角、銅鑼灣等一帶娛樂場所丶夜總會丶麻雀玩樂的霓虹燈招牌比比皆是,鮮豔奪目,襯托出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繁榮景象。
黃金年代
52歲的霓虹燈師傅胡智楷,擁有30多年造霓虹燈經驗,是香港目前僅剩的幾位數字霓虹燈師傅之一。 80年初,他由霓虹燈裝嵌師傅的爸爸帶入行,趕上霓虹燈最輝煌的時代。 他表示,原來打算只是做暑假工,沒想到一做便到現在, 也許是注定的緣份吧。
胡智楷三十多年製作過大大小小的霓虹招牌,照亮著整個維多利亞海港。 由學習屈光管、駁電極、抽真空等工序,由暑期工做到學徒,大約四年間。 及後,他便與師兄弟自立門戶開工場。
80年代香港經濟繁榮暢旺,各行各業欣欣向榮,也是霓虹招牌的黃金歲月。 胡智楷告訴德國之聲,那時候,懂傳屈曲光管的師傅不多,只有20多名,而單子多得應接不暇,高峰期月入4萬元,那時候一個銀行職員還是領著數千元薪水,行家們更可養活一家,送孩子出國念書。 胡智楷表示,除了廣告招牌,不少舞台背景也會用上霓虹燈,"當時紅磡體育館幾乎每晚也有演唱會,都會用上霓虹燈,名符其實今夜星光燦爛。"
每年一踏入十月,便是生意高峰期。一來是要趕上12月的大型聖誕及新年燈飾,每逢此時,大小商場及高樓建築都會裝上不同設計的霓虹燈飾,尉為奇觀;二是不少商鋪趁著新年前維修招牌或新開張,令生意紅火。
霓虹燈招牌日漸式微
二千年後,時代開始易轉,隨製作工序北移、LED燈興起,以及屋宇署加強規管招牌安全,霓虹燈招牌日漸式微,現時行內只餘下7、8位熟手師傅。 然而,因為單子太少,大家都不能把它當全職,包括胡智楷自已,白天他到LED 工程公司上班,下班後他回到工作室,沉醉在它的作品上。
儘管生意被LED 搶去不少,然而胡智楷仍然公道的評價,霓虹燈與LED 兩者各有優劣。 胡欣賞LED燈廣告牌比較有彈性,隨時轉換花様,如分時段改變字樣;霓虹燈光源則較柔和,屈曲的光管亦散發出一股浪漫的藝術情懷。
面對時勢的易轉,胡智楷沉實而淡然面對,"時代需要進步的,新舊交替也很自然。"他淡淡地回答,與製作光管時的需要的沉實態度一脈相承。他指出,現在幾乎沒有大型霓虹招牌的單子,反而以一些室內裝飾佈置為主;因此,胡智楷轉易製作一些立體小型燈飾,或為霓虹燈加入藝術元素,突破招牌平面的框架。
事實上,立體霓虹燈更考工夫,胡智楷解釋道: 因為立體時要多方面考慮,包括燈管的支撐力、線條處理,以及如何收藏電極燈頭至不顯眼地方。 此外,他亦構思動態的霓虹燈飾,如連接機械零件,做到左右搖擺的效果,期盼新的點子能吸引更多客人,為香港再"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