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華人錯失了機會
2011年10月13日兩岸轟轟烈烈分別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氛圍,似乎就像一場大戲,看似熱鬧,但大戲落幕之後,卻根本沒有而且也不會對人們產生深刻的影響。
兩岸政治人物各自詮釋
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日到來之前,北京率先召開紀念大會,胡錦濤在大會上表示,中共才是孫中山思想的合法繼承者。有台灣學者評論認為,大陸此舉不但是試圖掌握紀念辛亥革命的話語權,而且還試圖證明,既然孫中山當年的理想是振興中華,那麼今天中共已經在領導中國崛起,因此自然是孫中山思想的合法繼承者。
而台灣的基調則完全不同。馬英九在紀念儀式中表示,孫中山的民主、憲政的理想已經在今天的台灣得到實現。他同時呼籲大陸實行政治民主化改革,同時承認中華民國的地位。有香港媒體認為,馬英九的講話雖然肯定台灣的政治民主,但卻將基調主要放在兩岸關係上,格局似乎依然太小。
有香港媒體將胡錦濤和馬英九兩人的講話放在一起做了對比,結果顯示馬英九的講話,歌頌的是台灣人民的善良、勤奮和進取,細數的是華語音樂、電影創作、捐血率、認養兒童、慈善捐款等"小事"、"小人物"。而胡錦濤講話,歌頌的民族復興,是中共如何繼承、發展、團結帶領人民,說的都是"偉大事業"、"巨大成就"、"輝煌篇章"等"大事"。
兩岸分別紀念辛亥革命的活動,各自從自身政權的立場出發來詮釋辛亥革命的意義,不但沒有抓住辛亥革命的真正意義,而且使得這場本來可以對中國過去百年的現代化進程有所梳理的機會白白錯過,並使紀念活動本身帶上了某種滑稽的成分。以至於有大陸的網民戲稱,北京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基調讓人感到,辛亥革命似乎是中共領導的;但其實,辛亥革命時還根本沒有中共這個組織。有的台灣民眾則譏諷馬英九似乎是在借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機會,再次宣示本來已經沒有實際意義的中華民國,並懇求北京盡快承認這一政治實體。
百年中國,太多迷失
台海兩岸分別紀念辛亥革命所暴露出來的種種遺憾或笑料,從另一方面折射了中國在過去百年現代化歷程中不但有了很多彎路,而且這一彎路至今還在延續;更重要的的,走彎路的人至今還沒有認識到兩岸的華人可能在未來百年還將繼續走彎路。
中國大陸八十年代的著名學者李澤厚,二十多年前曾發表著作《告別革命》,認為二十世紀的中國血雨腥風,現在是到了告別革命手段,用改良去完善中國的時候了。李澤厚近年又與八十年代的大陸文學批評家劉再復共同出版對話集《告別辛亥革命》,認為辛亥革命犯了激進的錯誤,因為清末十年已經開始了民主憲政的進程,當時制定的法律在今天看來都還非常先進。
李澤厚的觀點近年在華人學術圈裡並不罕見。有學者認為,辛亥革命不但犯了激進的毛病,而且也延續中國人千百年來流血革命的傳統;若當時能讓清廷繼續憲政改革,也許中國就能確立成功的君主立憲體制。也有學者認為,辛亥革命的失敗原因,在於中國民眾缺乏啟蒙教育,民主基礎並不完善,因此即便不推翻清朝,中國的民主憲政也不會成功。
未來百年,仍不樂觀
也有學者將目光放到了中國百年現代化的磨難歷程上。辛亥革命後的百年,中國民主無望,而且在今天的中國大陸,距離民主憲政的目標越來越遠;相反,百年中國基本上在血雨腥風和政治紛爭中蹉跎度過,直至今日。有香港學者認為,此次兩岸紀念辛亥革命的活動,話語權基本上都由主政者主導,而來自民間和學界的獨立聲音則非常微薄,甚至嚴重缺位;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過去百年中國獨立知識分子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缺位。
事實上,在今天的中國大陸知識分子中,多的是經濟學家,少的是獨立的法學家和政治學家,更沒有獨立的思想家。而台灣知識分子則由於多數無法擺脫統獨紛爭,因而大都也未能跳出狹隘的格局。
中國有一句老話:沒有不散的宴席。兩岸紀念辛亥革命的氛圍漸漸散去了,但在兩岸人們的心目中,似乎什麼也沒有留下。未來一百年,中國似乎注定還要在迷悟之間徘徊。
作者:李崇光(香港的中國問題分析員)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