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和海灣地區間的複雜關係
2010年7月13日
海灣地區,也稱波斯灣或阿拉伯灣地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區,而討論中國和海灣地區關係的關鍵也就在於能源--"中國和波斯灣"會議的與會學者們在發言中紛紛強調了這一點。
目前,中國的石油進口就主要來源於包括海灣在內的中東地區。來自巴林的中東戰略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荷卡耶(Emile Hokayem)在發言中提到,雖然中國還不是海灣地區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但卻是發展最快的一個,這其中能源方面就是關鍵。
據估計,到2030年時,中國在該地區的石油進口量還將增長5%,天然氣進口量增加4%。另外根據美國咨詢公司麥肯錫的預測,中國和海灣合作委員會(GCC)間的貿易額到2020年時將達3500億美元,並且這僅是保守估計的最低數字。
因此中國也將越來越多的核心國家利益著眼於海灣地區,在會議首先發言的北京大學阿拉伯學專家吳冰冰教授表示,中國已將包括海灣在內的中東定義為中國的"大周邊"地區,這一定義意味著中東地區在中國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而在一個戰略地位如此重要的地區,中國的海灣政策中卻存在著諸多矛盾和問題。
今年6月,聯合國通過了對伊朗實行新一輪制裁的決議。儘管中國此前一向主張強調通過外交手段而非制裁來解決伊朗問題,儘管伊朗是中國重要的石油供應國,但中國仍然在制裁伊朗的表決中投了贊成票。吳冰冰認為,"中國能夠在何種程度上支持伊朗目前仍然未知,而這也是中國在海灣政策上的一大矛盾。"
而這一矛盾還來源於中國在海灣地區的另一大能源進口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和沙烏地兩國激烈的爭奪著伊斯蘭世界的領導權,無論是海灣地區的安全問題、伊朗核問題、伊拉克問題、還是對待以色列的態度等,所有這些問題都使兩國的競爭升溫,因此中國想要同時和兩國保持友好關係是十分困難的。
吳冰冰舉例說,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於2005年8月繼承王位成為沙烏地最高領導人,同樣在2005年,艾哈邁迪內賈德在6月當選為伊朗總統。而在這一年當中,中國國家主席訪問了沙烏地阿拉伯2次,完全沒有訪問伊朗。"雖然中國並沒有想要通過冷落伊朗而向沙烏地阿拉伯示好,但是卻給海灣地區國家留下了這樣的印象,這對於中國和伊朗之間的關係也是十分不利的。"
而在中國對待伊朗問題的態度上,研究員荷卡耶認為,一些海灣國家的官員常常在伊朗問題上會問,"中國可以為伊朗問題做些什麼",但他就要反問,"你可以做什麼來改變中國在面對伊朗問題時的症結",荷卡耶說,他並不確定海灣國家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做點什麼。
來自美國喬治敦大學的當代阿拉伯學教授瑟茨內格(Jean-Francois Seznec)就提到,海灣國家常常認為海灣地區的安全是一個國際問題,因此必須受到國際體系和國際夥伴的保護,而中國在該地區安全方面的參與和投入還是遠遠不夠的。
目前來看,在海灣地區安全問題上投入最多的是美國。以沙烏地阿拉伯為例,美國為沙烏地提供了整體的戰略保障,而沙烏地也有著對於安全保障的需求。因此中國的分析家認為,這種對於安全庇護的需求目前也只有美國能夠提供,而中國仍然缺乏為該地區提供安全保障的能力,並且中美間的友好關係還能夠發展到何種程度目前也仍不明朗。
面對中國、美國和海灣地區三方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來自美國的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負責人奧爾特曼(Jon B. Alterman)認為三方的關係是密不可分並且相互作用的。他說:"三方有著共同的利益,就是地區穩定和能源進出口。這樣的共同利益就創造了合作的平台,不僅能夠穩定中東地區的安全穩定,也有利於促進中美關係。"
作者:月洋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