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通膨」還是「增長」?北京面臨艱難抉擇

2010年12月13日

在世界經濟危機期間,中國市場基本保持穩定,這曾讓西方世界羨慕不已。而現在,全球經濟剛剛出現回暖跡象,中國政府卻已經開始為景氣過熱而導致的通貨膨脹而感到頭疼了。

食品價格上漲影響民生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中國的物價越漲越高,尤其是食品價格的上漲已經讓老百姓怨聲載道。根據官方數字,中國今年11月份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5.1%,創下28個月來的新高。而與今年年初相比,中國民眾在11月中為購買食品所支出的金額增加了11.7%。北京理工大學胡星斗也認為,中國實際的CPI可能遠高於官方數字,"比如食品類的價格普遍上漲了20%,甚至有些食品價格上漲了50%以上。而食品類佔CPI的比重達到34%,由此可見很有可能中國真實的CPI數字不止5.1%。"

世界經濟危機之後,中國與各大主要經濟體一樣,都推出金額龐大的景氣刺激計劃。兩年之內,中國國內貸款額超過17兆人民幣。貨幣超量發行所導致的問題已經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視。12月12日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會議明確提出要"控通膨,穩物價"。此前,中國官方已經通過減少農產品產銷的中間流通環節,抑制農產品價格上揚,而這一做法已經受到了一定的成效。

而中央經濟會議上做出了一項重要決策是: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控制通膨風險。不少專家解讀稱,這裡的"穩健"可以被認為是"緊縮政策"的比較溫和的表達方法。中南海希望能夠通過提高信貸成本,來控制經濟景氣過熱增長,從而平抑價格上升失控的局面。正因如此,中國央行今年內第六次宣佈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利率。但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表示,僅僅通過緊縮貨幣政策依然不足以控制通膨局面,"如何在'控物價'和'保增長'之間取得平衡,這始終是中國政府比較頭疼的一件事情。實際上中國政府仍然把'保增長'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要'保增長',必須採取寬松的財政政策。雖然我們的貨幣政策逐漸收緊,但財政政策依然寬松。但從世界經驗來看,要真正控制通膨,財政政策也應當從緊 ,從'過度寬松'轉向'適度'。"

作者:石濤

責編:瀟陽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