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遙看江澤民 等待習近平

2012年10月22日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對中國政治運作仍擁有令人驚嘆的持續的影響力,這給新一代領導人習近平啟動改革帶來了困難。

Chinese Vice President Xi Jinping arrives for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World Peace Forum in Beijing Saturday, July 7, 2012. (Foto:Ng Han Guan, Pool/AP/dapd).
圖片來源: AP

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對中國政治運作仍擁有令人驚嘆的持續的影響力,這給新一代領導人習近平啟動改革帶來了困難。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的精英政治中正在發生一件奇怪的事。86歲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雖然已在8年前卸下了政治職務,卻似乎仍在最高領導人的遴選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最晚從2011年中以來,有關江澤民健康狀況惡化的傳言不斷,但過去一個月,江澤民頻頻出現在公眾媒體中。

例如9月底,江澤民偕夫人在國家大劇院觀看演出。10月9日,這位被稱為"上海幫"領袖的老人和上海海洋大學的兩名官員在一起的照片出現在媒體上。10月21日,江蘇《新華日報》在顯著位置刊登了江澤民為母校揚州中學慶祝建校110周年所寫的題詞。

以這種顯而易見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存在,可以被解讀為江澤民在中國最高權力核心-政治局常委中仍然有很大的發言權。在即將舉行的中共18大上,這一點將得到證實。

圖片來源: AP

常委佈局

實際上,江澤民已與他所提拔的接班人-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形成合力。2007年習近平倚仗江澤民的支持得以進入政治局常委,旨在給胡錦濤施加壓力。其結果形成了目前政治局常委的排名:即習近平、副總理李克強、張德江、王岐山、中組部部長李源潮、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

除了將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和接任總理的李克強外,其他政治局常委的具體主張和立場還未最終成形。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習近平、張德江和劉雲山三人都是接近江澤民的。而胡錦濤只能寄希望於李克強和李源潮的支持。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被排除在政治局常委之外,他被認為是胡錦濤的親信,被視為堅定的改革派。而中宣部部長劉雲山被視為極端保守派,他的"入常"可能使政治自由化進程出現倒退。

不過,胡錦濤留任中央軍委主席的可能性很大,這意味著在他18大後退出政治局後的至少兩年中,仍將是軍隊的最高統帥。他的支持者指出,鑑於中國與日本、美國以及越南、菲律賓等國家間持續的緊張關係,黨需要一個有經驗的領導處理對外和安全政策。

此外,對於胡錦濤而言,他的一大人脈優勢是,將在18大上得到晉升的所謂第六代領導人(指1960年後出生的高層官員)中的多數都屬於以胡錦濤為首的"團派"。

老人幹政的時代

兩代領導人"垂簾聽政"?圖片來源: AP

面對即將到來的"習近平時代",一些中國知識分子提出了一個重大問題:59歲的太子黨代表習近平的背後,將有兩位前國家主席"垂簾聽政",在此情況下他是否能推動迫在眉睫的改革,解決國家面臨的諸多問題?

北京的政治觀察家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習近平在17大上被選為接班的"王儲"。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他被視為一個安全的"賭注",一個不會引發爭議的團隊合作者,能夠被所有的派系所接受。

如果仔細審視習近平在福建工作的17年和在浙江主政的5年時間,就會發現這位中國未來的領導人並不是一個具有個人魅力和雄心的人物,不同於他曾任副總理的有自由派傾向的父親習仲勳。

新瓶裝陳酒

考慮到胡錦濤在2014年或2015年從軍委主席的位子上退下來之前,習近平不可能有大的施展,因此"第五代領導核心"是否能立即拿出決斷的行動來解決一系列問題,還是個未知數。

國內政策方面,涉及到尋找實現新的經濟增長模式的途徑,以及應對平均每年15萬起抗議示威等"群體性事件"。外交方面,北京面對來自美國的"遏制中國政策"的升級。

此外,圍繞前政治局委員薄熙來的醜聞暴露了中共內部的腐敗和派系鬥爭等長期積累的問題。薄熙來不僅在太子黨內,而且在解放軍系統內也有大量的支持者。儘管已經被扳倒的薄熙來日後東山再起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共黨內的很多人仍然堅信,比起性格沉悶、缺乏活力的習近平,擁有個人魅力、敢於冒險的薄是更好的總書記人選。

能被各派系接受的人選圖片來源: dapd

過去幾周,習近平的支持者透出風聲稱,在權力交接後,這位新的領導人將推出一系列體制性的改革,包括提高法治程度、打擊高層腐敗等。

而即將被送上法庭,面臨包括巨額受賄等多項指控的薄熙來則很可能成為習近平"清廉政府"行動的第一聲禮炮。

只有少數人相信習近平有膽量查處涉及中共高層其他權勢家族的腐敗案件。而他在此的不作為只能讓人得到這樣一個僨世的印象:中共18大隻不過是用新瓶裝陳酒。

作者:Willy Lam 編譯:葉宣

責編:文木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