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十年 站在十字路口的金正恩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德國之聲中文網)金正日突然去世十年之後, 平壤政權開始大力宣揚這位前領導人的豐功偉績,包括展現他對國家所作貢獻的藝術展。同時,官方媒體的紀念性文章也呼籲民眾更加忠誠地支持金正日的兒子,現任領導人金正恩。
北韓是全世界最為封閉孤立的國家之一,而疫情使得該國本就糟糕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
"經濟復甦和現代化將會是他(金正恩)所面對的最大挑戰",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研究員金杜妍(Duyeon Kim)表示,"但他可能總會找到掩蓋自己政績上的不足或失誤的政治遮羞布,同時向民眾灌輸責任感和愛國精神,讓他們更加努力地工作。"
金正恩走向權力巔峰的道路
根據報導,金正日是在2011年12月17日心臟病突發去世的。當時他正在乘坐火車專列出訪的路上。12月28日,金正日的追悼儀式在平壤舉行。對於當時的北韓問題觀察員來說,時年只有29歲的金正日雖然已經被視為接班人,但是人們顯然沒有預料到,他這麼快就需要繼承父親的權力遺產。
金正恩掌權的十年讓很多分析人士感到非常意外。因為有不少人此前曾經猜測,要想領導像北韓這樣的一個國家,他還太年輕,也太缺乏政治經驗。而如今,北韓國家媒體已經將他稱頌為"偉大領袖",這樣的頭銜原本只是屬於他的祖父--北韓開國領導人金日成的。
在接管政權之後的不到兩年時間裡,金正恩就下令處死了他的姑父張成澤。此外,關於2017年2月在吉隆坡機場遭到投毒死亡的金正男,也有不少傳聞認為,是金正恩主導了對自己同父異母哥哥的刺殺行動。
金正恩在執政期間也創下了不少歷史上的第一次,比如作為北韓領導人和美國總統的首次面對面會談,還有和韓國總統文在寅的歷史性會晤。
歷史性的一幕:2019年6月30日在板門店圖片來源: KCNA/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此外他還成功避免了世界上不少其他獨裁者的命運在自己身上重演,比如內部政治異見、革命奪權或者是暴力政變等。這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對這個嚴密封閉的國家內日常生活保持著從不松懈的全方位控制。
金正恩如何保持對權力的控制?
學者金杜妍認為,金正恩之所以能夠將權力穩固在握,是因為他"讓那些維護金氏家族政權的精英階層感到滿意,同時採用強迫勞動等嚴酷的手段來加以威懾,同時對那些威脅到自己權力地位的人加以清除或是懲罰"。
首爾梨花女子大學的國際政治學副教授李雷夫(Leif-Eric Easley)對德國之聲表示,金家政權維持至今,靠的是"矮化首爾、惡魔化美國和鼓吹民族自力更生"。他說:"然而金正恩與川普的會面與美國威脅論背道而馳,韓國如今越來越成功,而平壤對中國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
李雷夫認為,在疫情爆發之後,金正恩在追求經濟增長和維系政治控制之間的兩難境地會越來越嚴重。
金家政權會走向終結嗎?
金正恩雖然努力嘗試告別父輩的軍事至上政策,轉向發展經濟,但他也從來沒有忽視過軍隊建設。他沒有專注於常規武器的發展,而是將精力放在核武器和先進彈道導彈的研發上,希望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假想敵保持威懾作用。
但對於金正恩來說,更為重要的應該是如何帶領北韓走出疫情後的危機,為經濟復甦繪製出一幅令人信服的發展藍圖。金杜妍認為,儘管平壤選擇在疫情結束之前持續自我封閉,北韓之前也曾躲過了上世紀90年代的嚴重飢荒,從而證明了自己的生存能力,此外中國也會繼續幫助這個國家維持下去的。
"我想我們還會看到金正恩政權繼續存在數十年的,如果他可以保持身體健康的話",金杜妍說。
© 2021 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半島戰爭歷時3年,其間數百萬人喪生。1953年7月27日美國支持下的韓國和中蘇支持下的北韓簽署了停戰協議,南北以三八線為界,朝鮮半島徹底分裂。 圖片來源: AP 1950年6月25日,北韓人民軍越過38線向南部挺進,並在短短數天內控制了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地區,而這一突襲也宣告戰爭的正式開始。朝鮮戰爭歷時37個月,據估計近45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1910年起,北韓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陷入分裂狀態:北緯38度線以北受蘇聯控制,38度線以南受美國控制。1948年8月大韓民國宣佈建國。同年9月9日,金日成領導下的北韓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 在北北韓方面越過38線後,聯合國在美國的迫切要求下,派遣軍隊支援韓國。該部隊由20國組成,共4萬人,其中美軍人數為3萬6千。聯合國部隊迅速扭轉了此前的不利局面,很快就拿下了幾乎整個半島。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1950年9月15日,美軍將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指揮下的聯軍部隊成功在西南部港口城市仁川附近登陸,由此切斷北部的供應樞紐。不久後,聯軍重奪漢城,並在10月中旬控制了平壤。此時戰爭似乎已經接近尾聲,但中國隨後的出兵讓局勢再度生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 中國於1950年10月中旬出兵,開始進入北韓只是少量支援力量。10月底,毛澤東開始大規模派遣「抗美援朝志願軍」參戰,同年12月5日,中朝軍隊奪回平壤——這個冷戰時期唯一曾被西方軍隊佔領的共產主義國家首都。
圖片來源: Claude de Chabalier/AFP/Getty Images 1951年1月,中國(40萬人)和北韓(10萬人)組成的聯合部隊發起了大規模攻勢,進一步擊潰了聯軍。此後麥克阿瑟呼籲美國總統杜魯門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他本人於1951年4月被調離。繼任者是馬修‧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51年中期,朝鮮半島南北部基本回到戰前格局,此後南北雙方陷入了兩年激烈的陣地戰。儘管和平談判在1951年7月已經開始,戰爭一直延續到了1953年夏天。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 朝鮮戰爭被認為是第一場代表著東西方體制對抗的戰爭。支援韓國的部隊大部分來自資本主義陣營的美國,支援北韓的則來自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和蘇聯。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自開戰起,朝鮮戰爭中狂轟濫炸不斷。三年時間裡,聯合國軍對北部的空中襲擊超過100萬次,使用炸彈數量約45萬噸,其中也包括凝固汽油彈。這給北韓帶了極大破壞,幾乎所有主要城市都被夷為平地。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1953年聯軍部隊從韓國撤退時,戰爭死亡人數已上百萬。針對陣亡士兵數目,各種說法不一。分析估計,戰爭中身亡的有50萬左右北韓士兵、40萬中國士兵,以及4萬聯合國軍——其中90%以上是美國士兵。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 早在戰爭仍在進行的1953年4月中旬至5月初,交戰各方就進行了囚犯交換。南方交出七萬五千名北韓人和六千七百名中國人;北方放回了一萬三千五百人,其中包括八千三百名韓國士兵和超過三千七百名美國大兵。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 在1951年7月的停戰談判開始近兩年後,交戰各方終於簽署了板門店協議:規定南北韓以北緯38度線為界,這也鞏固了朝鮮半島的分裂格局。儘管停火,但南北雙方一直沒有簽署和平協議,也就是說,從國際法角度上兩國仍處於戰爭狀態。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儘管兩國邊界的門板店風景如畫,直到今天,沿著三八線的250公里長、4公里寬的非軍事區仍然受到士兵的嚴格把守,駐守在三八線兩側的南北韓士兵每天都處於對峙狀態。
圖片來源: 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