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金錢並非創新唯一標準

文山(摘編)2014年10月29日

德語媒體關注中國日益增長的創新投入,但也指出金錢並非唯一標準。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係也是一些媒體的話題,並提醒中國應避免再次患上「緬甸綜合症」

Symbolbild Foschungsbereich Photonik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奧地利《信使報》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將成為創新驅動器"的文章,指出歐洲企業的研發力度正在減小,中國企業正趁機全力趕超。該報寫道:

"中國需要支付高價從國外引進技術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中國已經決心要成為全球最大的研發基地,自此之後,中國各界已經為提升創新能力投入了數以億計的資金。這一全國性的戰略,已經在國際創新排名中有所顯現。過去十年間,中國大企業的研發投入增長了25倍。"

文章指出,某些行業中,像華為、中興這樣的中國企業已經成為了創新驅動器。"而且,中國還關注將來的創新能力。現在,中國大約有150萬研發人員,全國共有750所大學在輸送人才。此外,成千上萬的中國留學生,也會讓這個國家今後受益匪淺,他們會把所學到的新技術帶回中國。在過去五年中,中國對研發的投入從740億歐元增長到1530億歐元,研發投入已經達到GDP的2.5%,很快就會超過西方國家的水準。"

但是,該報同時也引述分析人士的話指出,對於創新能力而言,金錢投入並非唯一的標準;歐美企業研發投入相對減小的原因之一便是其研發效率日益提高。文章舉例說,蘋果公司當然是最有創新能力的企業之一,但其研發投入排名卻並不靠前。目前,全球研發投入最大的企業是德國大眾,緊隨其後的是韓國三星以及來自美國的英特爾。

中國的新絲綢之路

德國《時代周報》網站關注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關係。該報以"中國將重開絲綢之路"為題寫道:

"載運香料、油脂、絲綢的駱駝商隊曾經是中國和地中海國家間的紐帶,這條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商道曾經存在過上千年。斗轉星移,這條重要商路也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而衰落,歐洲殖民者後來是通過海路前往中國的。現在,中國想要重開絲綢之路,而且:既包括陸路,也包括水路。"

"就在上個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巡迴出訪南亞地區的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伊朗。中國重視與這些國家的關係,說明中國想掌控這條傳統商路沿線的貿易。"

"北京的新絲綢之路設想包括穿過中亞地區的陸路以及穿過南海、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的海路。後者現在已經是最繁忙的國際貿易路線之一,但該航路沿線的貿易口岸卻不在中國掌控之下,所以北京現在想要建立自己的基地。"

該報列舉了中國投資科倫坡港、仰光港等事例,然後進一步指出,"在跨國鐵路運輸上,北京也在投入大量資金。傳統的海路運輸需要4到6星期,而通過鐵路,中歐間的貨物運輸只需要14天左右。"

新的絲綢之路,駱駝商隊肯定不會是主角。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文章最後指出,"儘管中亞國家的專制政權通常歡迎北京的(投資)舉措,但在當地民眾中間,中國人並不受歡迎。他們對那些舉止粗魯的中國商人充滿怨氣。可以說,中國在中亞地區面臨'緬甸綜合症':當年緬甸軍政府隻手遮天時,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很受歡迎;而當緬甸政治解凍之後,民眾對中國的抵觸情緒日益增加。"

[摘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