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長平表示,在德國,孩子們要參加博物館面向青少年舉辦的活動非常容易,但很多活動無人問津。圖為柏林猶太博物館ANOHA兒童世界的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Kira Hofmann/dpa/dpa-Zentralbild/picture alliance(德國之聲中文網)我去博物館接女兒,她在這裡參加一個兒童周末藝術項目。
活動結束了。和女兒一起朝我走來的,還有項目的指導老師。老師問我:我可以帶您女兒一起接受記者採訪嗎?
老師讓孩子公開露臉,必須徵得家長同意。在這份同意書上,列出了孩子可能會被記者提問,可能會被拍照和錄像等事項。
我覺得這個老師非常面熟。等她和女兒離開之後,我趕緊查了一下,原來她是這家博物館的前館長、一位知名的藝術家。
我又查了一下這類項目的其他指導老師,發現知名藝術家不止一位兩位。受政府財政資助,這類項目幾近免費,也是藝術家們為兒童教育所作的貢獻。
活動內容大體如下:確定一個主題,指導老師先帶孩子們參觀特定的展覽,然後一起坐下來討論,做相關的手工作品。就我女兒的體驗,這類項目大多有趣味也有意義。
要參加這樣的活動非常容易。各地都有一些非常方便的資訊網站,比如我所在的城市「Musenkuss(繆斯之吻)」,只要每周瀏覽一次,本城所有博物館和類似場所的青少年活動和動向都盡在掌握。
有趣味也有意義,並不意味著門庭若市。恰恰相反,一些知名藝術家策劃和指導的兒童活動無人問津,有的只有三五個孩子參加。
有時,把孩子交給指導老師的時候,我甚至在想:她/他們一定對我這樣的家長充滿感激之情吧。
中國新博物館學後來居上?
自上世紀下半葉的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運動以來,博物館的功能越來越社會大眾化。與此同時,博物館建築也越來越奢華。各地競相拿出最好的地段,邀請頂級建築師,修成地標性建築。
除了那些遊客成山的景點、血拼、夜店之外,柏林有什麼好去處? 這個德國首都擁有超過200個精彩好看的博物館、紀念館和展覽館,我們為您整理了其中最受歡迎的10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olfram Steinberg多年以來,恐怖地形博物館(Topographie des Terrors)都是柏林遊客最多的紀念館,這個記錄納粹在歐洲罪行的博物館去年接待了大約130萬名遊客,從1933年到1945年曾是蓋世太保和黨衛軍最重要的中心
圖片來源: DW/M. Lenz柏林牆到底在哪裡?1961年至1989年,被這道牆分開的一個城市中,柏林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伯恩瑙大街(Bernauer Straße)的柏林牆紀念館是遊客第二多的紀念館。人們可以從這裡瞭解到柏林牆修建的背景和一些東德民眾的逃亡故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Gambarini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museum) 收藏著古代,伊斯蘭和古代近東地區的藝術品。雖然目前館中最重要的部分佩加蒙神壇(Pergamon Altar)正在修葺,暫時不對外開放,依然是柏林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人們還是可以看到巴比倫伊什塔爾城門和行進大街等珍寶。伊什塔爾城門被視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360-Berlin/J. Knappe在德國歷史博物館,遊客可以暢游2000年的德國歷史。從查理曼大帝到馬丁路德再到東西德統一。這個博物館的藏品豐富,擁有大約一百萬件物品。 但不要擔心,博物館僅展出約7000個展品。
圖片來源: Horst Rudel神秘的埃及豔後納芙蒂蒂Nefertiti被世人看作最知名的瑰寶之一。她的半身像就在這座博物館中。博物館在柏林博物館島上,裡面不僅收藏了古埃及、也有石器、青銅時代的文物。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U. Baumgarten在這裡,人們可以一睹世界上最大的恐龍骨架,這條霸王龍是遊客們爭相來看的「寵兒」,有13.27米高。博物館作為柏林大學的一部分1810年建成,如今擁有大約3000件收藏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B. Settnik建築師利伯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的設計充滿戲劇張力,從上向下看,這個建築好似一個被打碎的大衛之星。納粹時期,猶太人被強迫帶上大衛之星。博物館概述了德國 – 猶太約1700年的歷史。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akg-images/D.E. Hoppe鑲嵌於博物館外牆上的這架飛機非常顯眼。這是一架貨真價實的"葡萄乾轟炸機",在蘇軍對西柏林實行封鎖期間,美國航空員駕駛著它向西柏林居民投擲物資,保證了他們日常的基本需求。展品除了風車、蒸汽機車之外,還可以看到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是發明家康拉德‧楚澤(Konrad Zuse)於1936年建造的。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blickwinkel/McPHOTO/I. Schulz東德民眾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在這個博物館可以體驗得到。人們可以坐坐東德小汽車特拉貝特(Trabant),或是走進東德的公寓樓,裡面裝了監聽器,隔壁就是東德國家安全局(Stasi)的竊聽房間。
圖片來源: DDR Museum, Berlin 2019排在第10名的是一座恢弘的巴洛克式宮殿,曾是索菲‧夏洛特(Sophie Charlotte)王後的夏宮。她是普魯士王國的首個王後。宏偉的宴會廳和客廳,珍貴的瓷器、畫作和銀器。金碧輝煌的房間還能夠隨處可以看見中國文化的痕跡。這位王後在一架白色的、用中國景物裝飾的羽管鍵琴上彈奏室內樂;在一張帶有中國漆藝風格的寫字台上寫信,用精美的中國瓷器喝茶。
圖片來源: Fotolia/chaya1 看著知名藝術家帶著三五個孩子,在空闊的博物館大廳,耐心地給給他/她們講解經典名畫,我感覺這真是一種特權,也是一種浪費。
當時我想,由老師帶著觀賞經典名畫,現場不用記考點,回家不用寫作文,這種博物館體驗對德國孩子來說平淡無奇,但是也許很多中國孩子會覺得新鮮。
我對一個辦語言學校的朋友建議,她可以組織中國孩子的德國博物館旅遊,由德國老師/藝術家講解。畢竟,公共財政不僅支持本地教育,也應該支持文化交流。我相信博物館樂見其成。
我們甚至還計劃合作出版一本書:把這些老師/藝術家的講解錄下來,翻譯成中文,配上圖,加上手工項目,就可能是很精彩的兒童讀物了。弄不好還會暢銷呢。
如果真的做了,可能也真的就暢銷了。我說的「當時」,已經是十多年前了。這十多年來,新博物館學運動在中國蓬勃發展,參觀博物館成為時尚,有趣味也有意義的博物館體驗已經是孩子們的日常。相關的童書、影片和網紅博主蔚為大觀。
就跟近年來所有領域一樣,中國雖然不是原初發明創造者,但是在應用端的開發總是後來居上、勢不可擋的樣子。電動汽車如此,AI聊天機器人如此,博物館學運動也是如此。看著孩子們成群結隊地湧入博物館,博物館絞盡腦汁開展兒童項目,我甚至為當初要為他們引薦德國博物館的兒童項目感到慚愧。
直到我聽了一些博物館網紅博主的播客,瞭解了一些中國博物館的兒童項目之後,又有了不同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發生在中國的是一場「舊博物館學」運動,是既有的「填鴨式教育」的延續。
不管是現代藝術、傳統手工或是手機應用:超過6500家德國博物館所涵蓋的主題可謂應有盡有。德國之聲為您選擇了十個你也許尚未曾聽說,但卻不應錯過的文化寶庫。
圖片來源: Museum Frieder Burda霍姆布洛伊島博物館(Museumsinsel Hombroich)
杜塞道夫附近的霍姆布洛伊島博物館被許多專家視為德國十大博物館之一。訪客可以在佔地72公頃的開放空間中一邊漫步,一邊欣賞德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海爾裡希(Ervin Heerich)的十部傑作。這些庭閣建築都是自成一體的藝術品,同時也是可供人穿行其間的雕塑,凝聚人類兩千年文明的藝術精粹。
圖片來源: Stiftung Insel Hombroich/Fotograf / Tomas Riehle, Bergisch Gladbach德國海外移民博物館(Deutsches Auswandererhaus Bremerhaven)
訪客們拿到的不是門票,而是一張的船票,用來伴隨體驗一位海外移民的艱辛旅程。比如為逃避納粹統治而逃往美國的猶太女醫生赫塔‧納托爾夫(Hertha Nathorff)。在仿建的場景中,人們可以用晶片卡瞭解當年的情況,從不來梅港的防波堤,到紐約的中央車站。這是一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旅程。
圖片來源: Auswandererhaus Bremen/Foto: DW/S. Spröer埃森弗柯望博物館(Museum Folkwang in Essen)
這家充滿藝術氛圍的博物館用激動人心的方式展示了精美藝術。而更為貼心的是:這是德國首批不收費的博物館之一。這也使得館中氣氛更為活躍,孩子們在這裡也能有所收獲。目前該館正在舉辦德國女雕塑家卡塔琳娜‧弗裡茨(Katharina Fritsch)的作品。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Weihrauch克洛肯哈根露天博物館(Freilichtmuseum Klockenhagen)
在陽光明媚的時候逛博物館?那最好去位於北海之濱克洛肯哈根的露天博物館。可以在歷史悠久的農舍間穿行,也可以在房子裡通過卡片瞭解一下,前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在幾百年前的風土人情。這裡的小村百貨店也很棒,糖果玻璃罐和鉛皮玩具總是能夠喚起人們的回憶。
圖片來源: Imago/alimdi柏林老國家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 in Berlin)
說起「高雅藝術」,位於柏林博物館島的老國家畫廊可謂傲視群雄。即便在有些人嘴裡,這個詞幾乎成了貶義詞。美輪美奐的室內空間,精彩絕倫的繪畫作品,令人心動的藝術氛圍,寬敞的大廳和私密的小間,老國家畫廊應有盡有。堪稱高雅藝術的最高殿堂!
圖片來源: Fotolia/mkrberlin科隆科倫巴博物館(Kolumba Museum in Köln)
2007年,在建築師楚姆托爾(Peter Zumthor)的策劃之下,科隆大主教的藝術博物館搬遷新居。羅馬時期的斷垣殘壁和後哥德風格的聖科倫巴教堂融為一體。這裡珍藏了基督教文明兩千年來的許多寶物,與周邊建築相得益彰。
圖片來源: Kolumba, Köln/Helene Binet波昂歷史博物館(Haus der Geschichte in Bonn)
德國的戰後歷史在這裡得到生動形象的呈現,讓人贊嘆不已。一塊柏林牆、一輛老汽車、一部點唱機還是一個土耳其肉餅鋪:人們在這裡都可以進行一番「親密接觸」。此外,這裡還提供前往附近的前總理宅邸、聯邦理事會大廳和總理府(沙姆博格宮)的導游項目。
圖片來源: Imago/S. Spiegl柏林通訊博物館(Museum für Kommunikation)
在電子郵件和Whatsapp還沒有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之前,在數字化時代還沒來臨的時候,人們如何互通訊息?到柏林通訊博物館便可瞭解。在這裡參觀猶「穿越歷史」:從煙火訊號到機器人溝通。這裡的互動裝置最令人叫絕。如今你到哪裡才能找到可以通過氣動管道發送信件的地方呢?
圖片來源: Museum für Kommunikation Berlin從油畫到手機應用,從傳統構造到現代取樣:卡爾斯魯厄藝術媒體技術中心將現代藝術的多種形式融合在一起。位於一家軍工廠舊址上的這家博物館同時也是一個研究機構,又是世界知名的實驗藝術基地。如同當年魏瑪的包浩斯風格,將不同的藝術和手工領域結合在一起。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巴登巴登布爾達博物館(Die Sammlung von Frieder Burda)
這座建築裝飾精良,而不斷交替展出的德國知名出版家布爾達(Frieder Burda)藝術藏品也堪稱獨一無二。其中包括大約1000千現代和當代藝術品:繪畫、雕塑、裝置及攝影等。這裡代表著歐洲價值最高、最為重要的私人藝術收藏之一。
圖片來源: Museum Frieder Burda 博物館怎樣收藏當下的人?
後來女兒對我說,假如她未來去做美術老師,她希望不要在學校任教,而是在課外藝術學校或者博物館的兒童項目工作,因為前者強制所有學生上課,而後者更多是真正喜歡藝術的孩子在參與。
我相信,即便在三五個孩子參與的項目中,仍然有家長違背孩子意願,以為學藝術高大上,或者只是想找個假期的保姆。但是,女兒的話讓我反思,那些指導老師們真的對家長有所感激的話,也許是只是因為沒有太多濫竽充數者?
新博物館學運動的確讓博物館從少數走向多數,從收藏和展出文物的聖殿變成了多功能化的社會文化廣場。但是,這只是它的表面。
就其內核而言,這是一種權利運動。它讓博物館從專屬精英轉向服務大眾,同時也讓其教育功能從仰視經典轉變為平等認知,從單向度輸出轉變為互動活動。這種互動不僅僅是「寓教於樂」,本身也是當代博物館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博物館裡收藏的不只是物,而且還有人,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本」。而且,不只是古人,還有當下的人。
兒童教育和參與,是新博物館學運動一個很大的分支,甚至因此發展出「兒童博物館學」。十九世紀開始出現專門的兒童博物館,到今天幾乎每個大型博物館都有兒童部分。
其背後的推動力,就是當代人權觀念下的兒童權利。
至少,博物館的指導老師,無論是知名的大藝術家還是默默奉獻的園丁,在拍攝照片發表或者帶孩子接受採訪的時候,要徵得監護人的正式同意。
長平是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他目前是德國之聲專欄作家、中國數字時代執行主編以及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