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達倫‧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和芝加哥大學教授詹姆斯‧羅賓森(James Robinson)因揭示社會制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經濟繁榮而榮獲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圖片來源: Christine Olsso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諾貝爾和平獎(1989年達賴喇嘛和2010年劉曉波 )和諾貝爾文學獎(2000年高行健 )遭到中共宣傳機器的攻擊之後,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否也會成為其攻擊目標?
周一(10月14日),202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三位任職於美國高校(麻省理工和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獲此殊榮,他們是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約翰遜(Simon Johnson )和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
評獎委員會在新聞稿中指出,三位學者研究了體制或者制度是如何形成並影響經濟繁榮的,證明了社會制度對一個國家繁榮的重要性。"獲獎者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其中的成因:法治薄弱、制度化剝削民眾的社會為什麼無法帶來經濟增長或改善?"
這讓人想起另外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1998年)獲得者: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他最著名的制度論證是飢荒與民主的關係:人類飢荒史的一個重要事實是,沒有一次大飢荒發生在有民主政府和出版自由的國家。
"茉莉花革命"和"阿拉伯之春" 約翰遜與阿西莫格魯曾合著《權力與進步:我們為技術與繁榮而進行的千年鬥爭》,阿西莫格魯與羅賓遜曾合著《狹窄的走廊:國家、社會和自由的命運》和《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十年前,後者曾在中國擁有大量讀者。
這本書認為,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均存在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和攫取性制度 (extractive institutions)。最佳組合是包容性政治制度+包容性經濟制度;最差組合當然是它的反面:攫取性政治制度+攫取性經濟制度。
本書開宗明義,從當年的"茉莉花革命"和"阿拉伯之春"談起。人民為什麼走上廣場?作者說:"對埃及人來說,導致他們落後的原因包括一個無能且貪腐的政府,一個讓他們無法發揮才能、雄心和原創性的社會,以及他們所得到的教育。但是,他們也知道,這些問題的根源是政治。所有他們面對的經濟阻礙,來自於政治權力在埃及由少數精英行使與壟斷的方式。他們瞭解,這是他們首先要改變的事。"
2011年7月,數以萬計的示威者在開羅解放廣場舉行抗議。開羅的大規模抗議示威行動導致總統穆巴拉克於當年2月下台,成為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標誌性事件之一。圖片來源: dapd 然而,作者指出,開羅解放廣場上的抗議者對這個議題的看法,卻與主流思想明顯背離。跟中國的情況一樣,主流思想界總是力圖避開政治,更要避開倡議政治變革(那可能犯下"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而是從地理、文化和領導人性格去解釋。
今天的中國政治黑暗,經濟困頓,主流思想界仍然更樂意歸咎於習近平背叛了鄧小平,而不是中共專制制度的必然結果。
然而,阿西莫格魯與羅賓遜說,他們就是要證明,開羅解放廣場上的抗議者的看法才是正確的,也就是說要發展經濟必須進行政治革命。——在中國大陸出版的譯本中,這部分和其他相關論述都被刪掉了。
中國經濟繁榮為什麼不能持久? 周一,阿西莫格魯教授通過現場電話聯線的方式,參與了宣佈獲獎者的新聞發布會。現場記者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解釋專制中國依然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繁榮?
根據《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的闡釋,中共在中國大陸的七十多年統治中,絕大多數時間都處於最壞的組合狀態:攫取性政治制度+攫取性經濟制度。這也解釋了中國為什麼會民不聊生,社會崩潰,餓死數千萬人。
持續三年的大飢荒,不僅僅是干旱或洪澇帶來的「天災」,更是「大躍進」等政治運動導致的「人禍」。中共政權處於內外交困之中。西藏政局動蕩,達賴喇嘛流亡西藏。與「蘇聯老大哥」之間的革命友誼也出現了裂縫。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中國在19世紀20年代之後首次重新迎來了和平,農業也出現良好的增長勢頭。然而好景不長,1957年,毛澤東發起了「大躍進」運動,試圖讓中國跨越社會主義階段,直接進入光輝的共產主義。在「大躍進」中各地浮誇風盛行,虛報糧食產量,《人民日報》1958年8月還發表了所謂「畝產萬斤」的報導。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 Co. Ltd 1957年,毛澤東宣佈中國將在15年內鋼產量「超英趕美」。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從而興起,很多人把家裡的鍋子,鐵器等金屬都捐獻出來煉鋼鐵,但由於技術不合規格,只是煉出大量的廢鐵。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58年,人民公社在各地成立,在這一農村集體經濟體制下,農民的衣食住行都由公社控制,公社是農民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實體。國家每年都為每個公社下達生產任務指標,公社將指標逐層下達到大隊,再到最基層的生產隊。
圖片來源: AP 在典型的人民公社制度下,所有勞動力都受公社控制,每人每月要工作28天,婦女也有工作,兒童都送去日托,以提高工作效率。
圖片來源: AP 這種冒進的農業集體化和大躍進運動,導致了嚴重的糧食短缺,從而引起了1958年到1962年的全國性大飢荒。中共方面早期將其稱作「三年自然災害」,試圖強調造成飢荒的主要原因來自旱澇災害。後來官方又將這段時期改稱「三年困難時期」。據中共黨史記載,1960年全國總人口比上年減少了1000萬。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CPA Media Co. Ltd 1958年8月,中國炮轟國民黨佔領的金門群島。在44天的炮戰中,雙方海軍也發生交火。在美國的幕後支持下,台灣國民黨政府不斷加強對重要戰略前哨的防禦。解放軍封鎖金門的嘗試失敗。圖為在金門島上防守的國民黨軍士。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United Archives/TopFoto 1954年9月,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圖右)和第十世班禪額爾德尼(圖左)共同前往北京市,兩人與毛澤東會面,並以西藏代表身份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9月27日,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1959年3月,西藏起義爆發,年僅23歲的達賴喇嘛在混亂中逃離西藏。儘管中國軍隊圍追堵截,但達賴喇嘛仍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進入印度。許多僧侶和藏人追隨達賴喇嘛開始了在印度達蘭薩拉的流亡生活。 中共當局將這一事件稱作「西藏叛亂」,而達賴喇嘛的支持者則稱之為1959年西藏起義。3月31日,達賴喇嘛等一行到達印度實際控制的達旺地區,開始了與眾多西藏人一起的流亡生涯。
圖片來源: Li Jianglin 1958年11月,金日成訪華,到達北京站後,與迎接他的周恩來乘敞篷車駛向長安街。據稱金日成與周恩來的關係不同一般, 每次見面都會長談。金日成在朝鮮戰爭中得到了蘇聯和中國的巨大幫助,得以繼續統治北韓。在中蘇關係破裂後,北韓在中蘇兩國之間左右逢源,以求保證自身利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195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慶典的外國嘉賓中,還包括蘇共領導人赫魯曉夫(圖左)。但此時,友好關係已經成了表面現象。不久後,兩個共產主義大國便公開決裂。毛澤東反對「蘇聯修正主義」的鬥爭在1969年文革期間達到高潮。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但是,很多人截取1978年以後的三十餘年的歷史片段,希望以此重新定義中共統治。對此,這本書裡也有過討論。它被認為屬於另外一種組合,即攫取性政治制度+包容性經濟制度。作者說,這樣的組合可以產生增長,但不可持續。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外來文化的傳入,追求民主自由的力量也不斷蓄積。中共內部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間的鬥爭也在持續,最後以胡耀邦和趙紫陽的先後下台告一段落。這是抗議不斷的十年,也是民主化改革曇花一現的時代。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J. Widener 隨著經濟的發展,對於能源的需求也急劇增加。在這一時期最受矚目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之一,就是1988年正式竣工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它是長江上第一座大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葛洲壩距離後來的三峽水電站僅有不到40公里。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Xinhua 告別文革時期的藍布衣布褲,中國人開始了對於穿著打扮的追求。在香港文化的影響下,牛仔褲、高跟鞋、燙卷發等摩登元素從東南沿海逐漸影響到中國內地廣大區域。
圖片來源: Imago Images/Xinhua 可口可樂是文革結束之後首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企業。北京人民漸漸開始不再買瓷瓶裝的老優酪乳,而改喝棕褐色、帶著充盈氣泡的糖漿。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R. Beck 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也越來越多。1985年10月,時任外長根舍訪問北京,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與他進行了會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Xinhua 1987年10月,拉薩發生了僧侶示威抗議事件,藏人襲擊警察,縱火焚燒派出所,與警方發生武力衝突。對於北京的強硬派來說,衝突騷亂「證實」了他們的觀點,即過多的民族自治自由有害無益。而胡耀邦的下台也與其在八十年代助長的溫和民族政策有一定關係。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FP 1989年4月15日,已經失勢下台的胡耀邦因心臟病發作而逝世。胡耀邦生前頗受學生及知識分子群體的支持和愛戴,他的去世也成為聚集學生示威的最初動力之一。紀念胡耀邦的集會規模不斷增長,逐漸演變成為示威抗議。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FP 1989年5月15日,主張改革的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北京方面擔心學生示威活動在此期間出現失控,因此要求清除天安門廣場上的抗議群眾。但是學生拒絕離開,因此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不得不改在機場為戈爾巴喬夫舉行歡迎儀式。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隨著很多學生以絕食的方式表達抗議,向中共施壓,作為溫和派代表的趙紫陽則主張繼續與學生對話。5月19日凌晨,趙紫陽在時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溫家寶(圖中右後)的陪同下前往天安門廣場,用擴音器向學生喊話,呼籲他們結束絕食。這是趙紫陽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Xinhua 1989年6月3日晚間,解放軍開始實施中共高層做出的清場戒嚴行動。部隊從北京市各個方位逐步向天安門廣場推進,當晚就傳出了群眾死傷的消息。6月4日,軍隊已經控制天安門廣場。而由美聯社記者拍攝的這張「坦克人」照片則被公認為是六四事件最具有標誌性的一個畫面。
圖片來源: Reuters 關於六四事件造成的死傷人數,各界說法不一。中共官方的說法是包括「士兵、學生、非法分子和誤殺群眾在內」,有近300人死亡。海外報導的死亡人數要明顯更高,各種說法從幾千到上萬不等。對六四學運的鎮壓,使得中共在國際上遭到一系列經濟制裁和政治孤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為什麼不可持續呢?包容性制度將為所有人帶來長期利益,但攫取性制度只會為當權者帶來短期利益。只要政治制度保證他們繼續掌權,就沒有人會相信他們未來經濟改革的承諾。
在連線現場,阿西莫格魯教授按照這個研究結論進行了回答:他和同事的研究確實證明了民主制度在促進經濟繁榮方面更具優勢,同時也注意到中國案例對其研究結論確實構成了一定挑戰。他認為,中國等專制政權通過投資AI等創新領域獲得了不錯的經濟增長,但是這樣的經濟繁榮很可能在穩定性以及可持續性方面不及民主社會。
十年前就反駁了今天的"創見" 記者的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另外一個專職解釋"專制中國為何取得巨大成就"的"經濟學家",那就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金刻羽。
金刻羽的父親曾任中國財政部副部長,現任中共控制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和中國所有高官子女一樣,她享盡專制政治的特權,14歲就被送到美國讀書,上西方名校,畢業後在西方名校任教,然後不遺餘力地回報給她特權的專制政治,所有的著書立說只為一個目的:證明中共專制制度好得很。
她說,中國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政治集權模式,同時伴隨一種很強的經濟分權形式。沒錯,她所謂的創新理論,就是阿西莫格魯與羅賓遜列出的組合之一:攫取性政治制度+包容性經濟制度。
金刻羽的新書《新中國策略:超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 (The New China Playbook: Beyond Socialism and Capitalism)去年出版之時,正值中國經濟不僅誰也超越不了,而且增長停滯,房地產坍塌,股市低迷,資本外逃,哀鴻遍野。但是這並不影響她到處推銷她的"創見"。
金刻羽認為,中國的制度得益於儒家思想的傳承、政府駕馭權力和掌控金融的獨特能力。這其實是老掉牙的中共標準文宣的學術版,阿西莫格魯與羅賓遜十多年前就在《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進行了反駁:"中國在毛澤東去世前的貧窮與中國文化沒有關係,而是毛澤東以慘烈的方式管理經濟和控制政治的結果。……同樣的,現在中國的成長與中國人的價值或中國文化的改變無關,而是源自鄧小平和他的盟友推動改革所引發的經濟轉型過程;他們在毛澤東死後逐步放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和制度,先是從農業著手,然後擴大到工業。"
麻省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黃亞生曾在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發表文章反駁金刻羽的謬論。黃亞生說,事實上,中國今天的許多問題都是金刻羽賣力鼓吹的"中國模式"的直接後果。
中國上千年來一直擁有龐大的政府權力和儒家思想,1949年後又實行了掌控力更強的共產專制,怎麼就到了1978年才展示了一點制度優越性呢?而且才三四十年就結束了--這在歷史長河中可謂曇花一現,或者一個快閃場景而已。黃亞生指出,這段時間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在於中國政府引入了市場改革,鼓勵創業,並引入外資,開放對外貿易,與其他東亞經濟體的成功(如二戰後的日本、韓國和台灣)並沒有什麼不同。
《 <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 的失敗》的失敗 現在我們來回答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中共宣傳機器會攻擊本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十年前已經提早開始了。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文章《<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失敗》(作者楊虎濤),對該書觀點提出批評。今天,也許可以寫一篇《<《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的失敗>的失敗》。
該文作者對本書最不滿意的是,它明確強調,不僅制度重要,而且政治制度是決定性的:"本書將說明,雖然經濟制度對決定國家的貧窮或富裕極其重要,但決定國家經濟制度的是政治和政治制度。"道理不難理解:只有包容性的政治制度才能持續地允許包容性的經濟制度存在。
該文得出結論說:《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繁榮和貧窮的根源》一書只是制度決定論的一個極致的、荒謬的翻版。國富國窮並非某一單一因素的結果,而是在歷史特定性條件下多種因素組合的結果。當年,作者顯然還沒有今天金刻羽教授的"制度自信",竟然沒有直接說中共專制是最好的制度。
近十年的中國,在經濟上逐漸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國,「一帶一路」也給北京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與此同時,在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政治上日益加強集權和監控,對異議的打壓和對公民的監控也在國際上備受詬病。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A. Wong 2009年7月5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爆發了大規模騷亂和暴力事件。起初是維吾爾人示威,後來演變成維族人和漢族等族裔之間的暴力衝突。當局出動了武裝警察平息局面。北京當局稱這起事件造成至少197人死亡,大多數死者為漢族。圖為7月7日一位維族婦女站在全副武裝的警察面前。此後,當局不斷加強在當地的監控,包括設立備受爭議的「再教育營」、強制安裝手機監控軟體等。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G. Niu 《零八憲章》主要起草人之一劉曉波在201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他本人卻無法親自接受頒獎。因為在2009年年底,他已經被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2017年6月,在獄中服刑的劉曉波因確診肝癌晚期而獲准保外就醫,7月13日醫院宣佈其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病逝。他也是諾獎歷史上唯一一位從獲獎至辭世始終未能完全恢復人身自由的諾貝爾獎得主。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NTB scanpix 2012年11月舉行的中共十八大上,習近平當選新一屆總書記,標誌著第五代領導集體正式走上歷史舞台。習上台之後逐步加強最高領導人的中央集權,在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正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進黨章。2018年3月的第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其中包括取消國家主席和副主席不得連任超過兩屆的限制,此舉引起國內外的關注和爭議。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landov 習近平上台之後大張旗鼓地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反腐運動」,誓言要大小貪官一起抓,「蒼蠅老虎一起打」。下至基層幹部,上至中共政治局常委,數年之內眾多官員先後落馬。其中最受關注的包括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圖為2013年法庭宣佈判處薄無期徒刑),以及前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2015年被判處無期徒刑)。但也有批評人士認為,反腐運動其實是政治權力鬥爭的一個工具。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2010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國民經濟體。經濟飛速發展的代價是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霧霾、飲用水污染以及土壤毒化等問題,成為民眾最為憂慮的議題。2014年,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政府要像與貧困作鬥爭那樣,堅決向環境污染宣戰,採取的措施包括將重污染工業企業關閉或遷走,北方居民煤改氣工程等。時至今日,環境問題雖然有所改善,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尤其是北方城市在冬季仍然經常出現霧霾天氣。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Wang Zhao 隨著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增強,中國在與鄰國的主權爭議中也開始採取越來越強硬的立場。2012年中國和菲律賓在斯卡伯勒淺灘(中方稱黃岩島)對峙數月的事件就是一例。雖然菲律賓方面後來將相關主權爭議告到國際仲裁庭,並且得到了有利於菲方的仲裁結果,但是仍然無法改變該島礁被中方實際控制的現狀。此外,中國還在南中國海其它一些爭議島礁實施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工程,修建軍用設施,此舉多次受到美國及其盟友的強烈指責。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T. Aljibe 為了消化中國國內過剩的產能,同時也擴大國際經濟影響力,中國推出了「一帶一路」經濟倡議,主要著眼於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領域。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立也被視為是對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的挑戰。東起威海、西至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圖),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持懷疑態度,視之為中國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力的努力,提醒參與該倡議的國家不要陷入「債務陷阱」。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Tang Ke 習近平上台以後的中國,對言論自由、媒體自由的壓制日益嚴重。2015年「709維權律師抓捕事件」也標誌著對於政治異見的打壓愈加強硬。北京正在引入一套社會信用體系,對公民進行誠信行為打分,凡是被納入失信黑名單的「老賴」將面臨無法購買高鐵票、飛機票以及無法在旅館飯店登記入住的懲罰。批評者認為,這一體系可能成為國家全面監控、侵犯公民權利的工具,更有人認為奧威爾小說《一九八四》中描寫的極權恐怖統治將在中國成為現實。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 「一國兩制」之下,香港雖然保持自由市場體制,但是政治上卻面對來自北京越來越大的影響力。2014年,香港示威者的「佔領中環」運動持續數月,主要訴求是爭取「真普選」。由於示威者面對警方以胡椒噴霧驅散時使用黃色雨傘抵擋,因此該運動也被稱作「雨傘革命」。2019年夏,港府提出的《逃犯條例》修例草案再次引發大規模民眾抗議,即使後來特首林鄭月娥在壓力之下撤回修例,仍然無法平復示威浪潮。身穿黑衣、佩戴面罩的年輕示威者,則成為這場運動的標誌性符號。
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川普上任美國總統之後,開始著手針對中國的關稅大戰。2017年4月他命令根據《1974年貿易法》針對中國進行所謂301調查,2018年4月白宮宣佈正式對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中國也對部分美國產品加徵關稅予以反擊。雙方致力於解決貿易爭端、簽訂貿易協議的談判進展艱難,盡管川普和習近平2019年6月在大阪會晤發出了願意繼續對話的訊號,但是這場大國之間的經濟爭霸賽何去何從,仍然是個未知數。
圖片來源: Reuters/K. Lamarque
作者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2023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