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企業姓黨,也能暢行國際市場?

長平
2017年8月18日

中國上市國企重新起草公司章程,強化黨的領導。時評人長平認為,這些「做大做強」的企業沒有任何創新能力,卻能以霸凌的方式活躍於國際市場。

Turbulenzen an Chinas Börsen - Staatliche Intervention geht ins Leere
圖片來源: Reuters/K. Kyung-Hoon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1月,位於天津的上市公司天津市房地產發展集團(簡稱"天房發展"),要在公司內部成立黨委。該公司的小股東中,有91%在股東大會上投票反對。這種在道理上自然而然的事,在現實中卻石破天驚。5個月之後,同一份決議再次投票,99.9%的參與投票股東投了贊同票。從九成反對到近十成贊同,這幾個月之間發生了什麼?

《金融時報》在最近一則報導中引述了這個例子。報導說,習近平正在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這些國際性的大公司正在重新起草公司章程,正式建立以前只在集團層面存在的黨委。過去一年30多家香港上市的國有企業相應修改了公司章程。根據這些新章程,所有"重大公司事項"要先經黨委討論,然後才呈交董事會。

所有"重大公司事項"要先經黨委討論,然後才呈交董事會。圖片來源: AP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共在一家工廠成立黨小組或黨委,意味著可能組織工人暴動,反對工廠主。今天,它仍然要在企業成立黨委,則是要管理企業,包括控制工人,成為"工廠主"。如果說這是從社會主義變成了資本主義,也不完全正確。事實上,減少和淡化黨對企業的干擾,甚至對行政的干擾,是 "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其中不便明言或者不言而喻的道理是:給市場更多的自由,更像資本主義一點,經濟才有活力。

當年改革主流話語:"黨政分開","政企分開"

在八十年代,尤其是趙紫陽任中共總書記期間,"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是一個主流改革話語。趙紫陽有心推動改革,但是他並不能自己說了算,須得鄧小平的首肯。就黨政分開而言,這就是鄧小平的想法。他認為"各級領導機關,都管了很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事事都要由黨委討論,嚴重影響行政效率。

"六四"屠殺之後,趙紫陽被軟禁,但是鄧小平清楚,不繼續改革中共將走投無路,不與國際接軌中國將孤立至死。因此,在"南巡"之前,他就信誓旦旦地說過:"十三大報告一個字不改。"不過,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真正的"黨政分開"、"政企分開"改革必將帶來民主,威脅一黨獨裁統治,因此默許十三大後被撤銷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中的黨組全部被重新恢復。

2008年之後,中國發現可以趁西方經濟危機和恐怖主義危機,將"中國與國際接軌"轉變為"國際與中國接軌"。 2012年習近平上台以後,更是無視國際規則,終止了以"放權"為主題的改革,重新讓黨無所不在,無所不管,也讓國企"做強做大"--實際上就是通過強行兼並做出一些巨無霸企業,這些企業沒有任何創新能力,卻能以霸凌的方式活躍於國際市場。

習近平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圖片來源: Reuters/D. Sagolj

這一回中共真的"無所不能"?

企業姓黨,依然無礙?難道鄧小平的"黨政分開"、"政企分開"論述僅僅是為了反駁陳雲的保守理論以鞏固權力?趙紫陽的"十三大"報告力主改革,其出發點也是為了讓中共不會馬上被掃盡歷史垃圾筒。他在前述講話中列舉了"黨政分開"對中共的四大好處,包括: 第一,黨政不分不是提高或加強了黨的領導,而是降低、削弱了黨的領導;第二,黨政不分使黨顧不上抓黨的建設,黨政分開才能真正做到"黨要管黨";第三,黨政不分使黨委處於行政工作第一線,甚至成為矛盾的一個方面;第四,黨政不分使黨委自己成了執行者,黨政分開才能使黨委真正具有監督的職能。

一句話,黨管不了一切,也管不了企業,管多了企業要死,國家要死,黨也要死。這是鄧小平對"文革"教訓的一個總結。另一方面,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引發了"六四"民主運動。"六四"鎮壓之後,他繼續強調"兩個基本點",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激化了內在矛盾,導致了今天的權力怪胎。

問題是,這個"怪胎"真正解決了當年趙紫陽一代的困境嗎?重新發現中共是無所不能、戰無不勝的"宇宙真理"?或者,按照趙紫陽的講話邏輯,這實際上是在降低企業效率,同時削弱黨的領導?難怪相信自由市場理論的西方人感到困惑:"中國夢"到底是在領導中國實現"偉大復興",還是在帶領中國人"夢游"?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