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李醫生,西安下雪了

長平
2021年12月31日

李文亮醫生吹哨兩周年之際,中國西安又因新冠疫情而封城。時評人長平指出,兩年前將疫情吹哨人定為「造謠者」而予以訓誡,與兩年後的病毒「清零」政策,對專制政府來說是同一件事。

China I Coronavirus in Xi'an
圖片來源: Li Yibo/Xinhua/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歷史不能假設,因此我們無從得知,假如兩年前的昨天(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吹哨成功,"確診7例SARS"受到重視,新冠病毒會不會得到更好的控制,今天的世界圖景會不會很不一樣。但是,我們知道的是,李文亮被警方找到,簽了"訓誡書",和他一樣發出警告的專業人士被官方媒體稱為造謠者。我們知道的是,中國政府瞞報疫情,延誤防治,打壓訊息傳播。隨後,武漢疫情爆發導致封城,開啟了全球空前疫災的帷幕。

兩年之後,同樣是新年前夕,中國另外一個大城市西安又遭遇封城。同樣的故事再次上演:整個城市瞬間變成大小牢籠,街頭遍佈警察或具有執法權的"防疫人員",行人隨時可能被抓捕。居民困居家中,有些大院鐵門被鎖,有些高層電梯被停,不能買菜,甚至不能就醫。悲鳴聲不斷傳出,但是很快被消失。官方媒體仍然在謳歌"正能量",政府允許民眾高價購買的少量蔬菜被命名為"英雄之菜"。

一份以圖片形式流傳於中國社群網站的西安市民"緊急建議"稱,"全體市民禁足於家中,大量市民幾乎毫無儲備及基本做飯工具,只能在忍飢挨餓中度日如年。此外,患者無法購藥、孕婦難以入院檢查及備產,出院者難以回家,獨居老人及孩子處境危險等問題,都已經暴露出來"。

西安沒有李文亮、方方和張展

唯一不同的是,西安沒有受訓誡之後仍要發聲的李文亮醫生,沒有後悔沒有"老子到處說"的艾芬醫生,沒有用日記記錄蒼生疾苦的作家方方,沒有對視察高官大喊"全部是假的"的市民,也沒有報導真相的公民記者張展、陳秋實、方斌、李澤華。西安有一位和方方同齡、在體制內文壇比方方職位略高、名聲也略大的作家賈平凹,但是他的名字和剛剛在全運會開幕式上高唱《社會主義好》的兩個演員張嘉譯和閆妮一起,出現在官方的宣傳新聞中。

雖然李文亮在訓誡書上簽署自己"能"(做到積極配合警方工作),也"明白"(固執己見將受懲罰),但他顯然沒有真的"明白"和"能(做到)",還是認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不過,當局的懲戒沒有白做--顯然,更多的人"明白"了,也"能(做到)"。在無數民眾到李文亮微博評論留言區的"中國哭牆"低聲泣訴的兩年時間裡,方方遭到網路炮轟,她的支持者也一個一個被攻擊。在中國網路上,留下了大量對她污言穢語的辱罵,以及她和支持者張抗抗被中國作家協會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除名的新聞。

很多中國人大概都不知道,就在李文亮吹哨一周年之際,2020年12月28日,曾前往武漢報導疫情的前律師、公民記者張展被上海浦東新區法院以"尋釁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4年。他們更不知道,張展拒絕認罪,長期絕食和半絕食抗爭,家人擔心其生命常處於垂危狀態。

清零手段之一:一輪輪檢測圖片來源: STR/AFP

從"訓誡書"到"清零"政策

不僅如此,中國政府非但沒有因為初期瞞報疫情以及拒絕國際專家前往武漢進行正常的病毒溯源調查而受到懲罰,反而將這場蔓延成全球災難的疫情包裝成支持專制政治的宣傳大片。今天的西安,不僅賈平凹宣稱自己體會到了"溫暖"與"踏實", 張嘉譯和閆妮等演員和歌手們紛紛贊頌"眾志成城",據傳在很多微信群裡,群友們可以傾訴自己忍飢挨餓,卻不可以"黑政府"。哪怕給政府管理提意見,也可能招來群起而攻之。一些小區還在組織新年聯歡會,要求關在家裡挨餓的人們高喊"西安加油"、"祖國萬歲",高唱《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一份流傳到網路的通知單上,還醒目地註明:"所有業主禁止下樓"。

從表面上看,兩年前將疫情吹哨人定為"造謠者"予以訓誡,與兩年後的病毒"清零"政策,似乎是方向完全相反的兩件事情,甚至可以被認為中國政府痛改前非。事實上,對於專制政府來說,這是一回事,都是以極端的手段實現偏執的妄想,以高壓統治製造太平的假象。

無論中國政府怎樣吹噓自己,也無法改變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一切進步都有賴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包括在此自由環境中的科學管理、理性防疫和醫療創新。

西安市民發出的求救聲讓2021年的最後一天顯得暗淡而悲涼。李文亮微博評論留言區"中國哭牆"的訴說,成為不多見的亮光,哪怕只是一句:李醫生,西安下雪了。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