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709,王宇,周世鋒

長平2016年8月2日

人們期待有朝一日「709」案真相大白。時評人長平認為,中共知道怎樣不讓牢獄之災成為浪漫的革命故事。

China Wang Yu Menschenrechtsanwältin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Kyodo

(德國之聲中文網)王宇律師正直,勇敢,富有同情心,長期捍衛人權,曾代理多起敏感案件,如范木根案、曹順利案、伊力哈木‧土赫提案,並為法輪功成員辯護。她多次被公權力辱罵、恐嚇和關押,但毫不畏懼,殊死抗爭,被同行贊譽為「中國律師的驕傲」。

2015年7月9日凌晨,王宇在天津家中失蹤,隨後被當局秘密關押一年有餘。2016年,她獲得歐美兩項人權大獎:歐洲司法界的路德維希-特拉蕊奧"(Ludovic Trarieux )人權獎及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或ABA)首屆"國際人權獎"。

這是故事的上半部分,截止於2016年8月1日。這一天,王宇再一次出現在媒體,卻是另外一番模樣。那位性情剛烈的女律師不見了,代之以低眉順眼的懺悔者,甚至成了中國政府的代言人。她感謝警方"保障各項權利",認為自己過去言行犯錯乃至犯罪。她還揭發同時被當局拘押的人權律師周世鋒"炒作維權事件,抹黑中國","妄圖以此作為在中國實施顏色革命的基礎"。

儘管從央視轉移到新媒體及境外媒體,但是人們對中共當局強迫被拘押者"電視(及其他媒體)認罪"並不感到新鮮。單是這場打壓人權律師的"709"系列案中,前有律師助理趙威懺悔並揭發同行,後有8月2日開庭審理中翟岩民認罪並揭發同行。

人權律師攻擊國際人權組織

王宇的"認罪"還讓人感到不安的是,她以中國官方口吻攻擊了國際人權組織。她和丈夫包龍軍律師被拘押之後,他們的兒子包卓軒(包濛濛)被當局禁止按計劃出國求學,境外人權組織曾幫助他出逃(未能成功),卻遭到她的譴責。她稱有人利用其子作為人質,抹黑攻擊中國。

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長平圖片來源: imago/epd

對於兩項國際人權大獎,以及今後無論無論境外什麼組織頒給她什麼獎,她都表示"不承認、不認可、不接受",也不會請人代為領獎。她還譴責說,"無論境外給我什麼獎,我認為他們頒獎的目的,都是想利用我來攻擊抹黑中國政府,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

長期、廣泛而反復的政治迫害,讓大多數中國民眾對於政治案件唯恐避之而不及。因此,打壓異議人士及人權律師,當局不需要對民眾作交代。進一步污名的目的,與其說是向民眾尋求理解,不如說是鼓動民眾參與迫害。唯一的壓力來自國際社會。對於國際輿論的譴責,中共當局的應對也有所變化:過去是被動辯解,現在是主動攻擊。強迫國際社會幫助的當事人反戈一擊,似乎是一記"妙招"。

美國律師協會計劃於8月6日在三藩市舉行的年會上為王宇頒獎。王宇的聲明無疑增添了麻煩。人們擔心,這樣"倒打一釘耙"會讓國際組織感到尷尬,難以向支持者交代,於是將減少對中國人權活動者的幫助,中國政府如願以償。

我們期待怎樣的真相?

儘管中國政府精心算計,但是那些伎倆都是基於庸俗的市儈邏輯。即便國際人權組織希望中國發生顏色革命,從而改變專制政治及人權狀況,那也並不是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長期為人權抗爭的人權律師搖身一變,攻擊幫助她的國際人權組織,這本身就是人權迫害的一部分。它足以證明,中國人權狀況日益惡化,比以往更需要國際社會的救援。

據稱美國律師協會表示,他們將進一步瞭解王宇"認罪影片"的真相,然後再發表評論。這也是另外一些國際組織的態度。基於對王宇過去所作所為的記憶,我們的確可以期待有朝一日她會像香港銅鑼灣書店案當事人林榮基一樣站出來,勇敢地讓真相大白於天下。不過,應該做好準備的是,也許這一天永遠都不會到來。倘若如是,國際組織將如何應對呢?

更有可能,在大多數案子裡,並沒有林榮基式的黑白分明的真相,而只有李波式的被扭曲的真相。或者因為在訊息完全隔絕中被部分洗腦,或者因為在人身絕對控制下迫使利益交換。而且更多的時候,當事人應對良知追問的模式並非承認軟弱和妥協,而是為自己的言行進行辯解,謂之主動的理性選擇。這是生活在恐懼中的中國知識分子應對良知追問的主流模式。

中共當局更瞭解人性的黑暗,知道怎樣不讓牢獄之災成為浪漫的革命故事。六十多年來,數以百萬計的人,政治家、軍人、作家、教授、藝術家、商人、工人和農民,被監禁、被勞改、被流放、被虐待,他們中間並沒有走出來曼德拉和翁山蘇姬,也沒有走出來陀思妥耶夫斯和索爾仁尼琴。這些摧殘留下的,是一再被扭曲的靈魂,被扭曲的知識,被扭曲的文化,被扭曲的歷史、現實與未來。被扭曲的真相,是我們能夠找到的唯一真相。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