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 「你看香港」,也有濫刑與流亡

長平
2019年4月27日

「佔中九子」被定罪,其中四人已入獄。銅鑼灣書店前店長林榮基流亡台灣。時評人長平發問:明天,台灣人流亡到何處?

Hong Kong - Buchverkäufer Lam Wing-kee während Protesten
2019年3月31日香港遊行隊伍中的林榮基圖片來源: Reuters/T. Siu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佔中三子"及另外六名民主派人士(合稱"佔中九子")早前被裁定"公眾妨擾"罪名成立,法院周三(4月24日)判刑,其中四人被判即時入獄。據報導,載著四人的囚車由西九龍裁判法院駛出,駛往荔枝角收押所,大批支持者在場喊口號聲援,媒體鏡頭蔚為大觀。獲判緩刑的朱耀明接受記者採訪,表示心裡極之難過,會竭盡全力支持他們。

生活在中國內地黑暗政治中的人們,一直都在試圖從外部世界尋找光亮。從大逃港時代開始,香港就是照亮千百萬中國人求生之路的明燈。"六四"前後,中國民主運動得到來自香港的強大支持,它又讓更多人看到民主自由的希望。1997年政權轉移,香港人反抗壓迫丶爭取普選的運動,被很多內地民眾視為中國民主前哨。

香港意味著自由和法治,以及在這樣的社會中產生的信譽和品質,這就是中國內地很多小縣城都有"香港店"的原因。直到今天,"你看香港"仍然是部分內地人聊天的口頭禪。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A. Wallace

毫無疑問,佔中"九子"和他們的支持者為香港歷史再添榮光。正如政治學者周保松在《我們的黃金時代--寫在"雨傘九子"宣判之後》一文中所言,關乎雨傘九子命運的審判,對歷史對當下對未來,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對一場公民抗命運動來說,審判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抗爭,因為公民抗命的目的,是要彰顯制度不義,激發大多數人的正義感,從而推動社會政治改革"。

但是,當"你看香港"後面的內容越來越多地變成了這樣--仁人志士為了正義事業勇敢入獄,民眾還可以公開表示支持--我仍然感到無盡的悲哀。

香港轉身已變臉

我曾經在《明報》發表文章《自由香港的背影》,談到我們這一代中國人對於香港的認知和情感。1989年天安門運動中,來自香港的聲援和捐贈,以及運動被血腥鎮壓之後的逃生通道,香港恍若黑暗天空中的一道閃電,讓人幻想著雨過天晴的彩虹。然而,二十年之後,當我在香港主編《陽光時務》的工作簽證被拒的時候,發現曾經的英雄如今已經落難,正處在各種自我救助的抗爭之中。"我看見那個自由、法治、繁榮且富有人道精神的香港,成為正在離去的背影。"

又十年過去了。我不想再這麼抒情地談論香港了。它不是正在離去的背影,而是轉過身來,讓我們看見已經變化的惡臉,讓人感到恐懼。

佔中志士的故事,每天都在內地上演。而且我能看到,香港也會一天天地變得像內地一樣,沒有媒體公開報導這些英雄,沒有人上街表達聲援,甚至在私人場合也不會再有提到他們的名字,就像魏京生、劉曉波等人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一樣。

本文作者、時事評論作家長平圖片來源: imago/epd

明天,台灣人流亡到何處?

"佔中三子"之一戴耀廷在入獄前留下的《入獄感言》中寫道:在這幾年,中共專制之手深深伸進香港,並得林鄭政權配合,連原先仍可保持的法治也在每天被破壞,香港已進入了威權時代。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評論香港法治的變化。以往香港未經批准的遊行示威一般只會被控以"非法集結"罪,但"佔中九子"案中,香港首次有示威人士因為普通法下的"公眾妨擾"罪被判刑。戴耀廷指出這條文相當於中國大陸的"尋釁滋事"罪,"空泛"丶"刑罰重",是用來打壓反對聲音的"口袋罪"。

"佔中三子"之一陳健民入獄前留下《為我引路》,其中寫道:"許多在內地公民社會的朋友常告訴我,他們在苦苦等候,卻見不到黑夜的盡頭。其實他們不知道,在逆境中他們展現的勇氣和善良,已是最耀眼的光輝。他們自己便是漆黑中的星星,不斷為他人引路。"

他們深刻地觀察到了香港和內地的同步性質。在前述文章中,我談到當時香港民眾的"驅蝗"行動時說:只要繼續這樣下去,你們大可放心,香港的天空可能變得比內地還要黑暗,不僅不必上街"驅蝗",連你們自己也都要千方百計逃離這正在沉淪的孤島了。

剛剛讀完舊文,就看到銅鑼灣書店綁架案中勇敢的揭露者林榮基逃離香港的消息。在香港《逃犯條例》修訂的威脅下,林榮基離開香港前往流亡台灣,希望長期定居。報導說,他表示從未想過,作為香港人會有流亡的一日,"香港沉淪得太快"。

昨天,內地人流亡到香港;今天,香港人流亡到台灣;明天,台灣人流亡到何處?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