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平觀察:「709」妻子與官員太太

長平2016年6月7日

官員太太與維權律師妻子之間的距離有多麼遙遠?時評人長平認為,她們在專制體制中相與為鄰。

Gu Kailai
谷開來作為中國最有名的「官夫人」之一,難逃政治鬥爭的漩渦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星期一(6月6日),"709"案被抓捕、失蹤的部分維權律師的妻子在天津市檢察署第二分院門口舞動寫有支持丈夫文字的紅色水桶,表達抗議。與此同時,一則幾天前官員妻子集體表態"助廉"的消息在微博傳播:武漢新任局級幹部妻子參加座談會,"感謝從嚴治黨,丈夫在家時間增多了"。

看上去,儘管同樣是以妻子的身份出現在媒體,這兩類女人似乎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官員太太(官方媒體甚至直接稱其為"官夫人")夫貴妻榮,錦衣玉食;維權律師的妻子們不僅丈夫受難,自己也被株連摧殘。但事實上,在這個專制的政治結構中,她們住得很近,相與為鄰,都是被體制綁架的女人。不同的是,一方努力掙脫綁架處境,艱難抗爭;一方順從綁架體制,參與和諧合唱。

維權律師妻子們的勇敢抗爭

"709"維權律師的妻子們的勇敢抗爭令人敬佩。中共從來沒有放棄連坐制度,威脅家屬、綁架親情從來都是警察執行打壓人權政策的拿手伎倆。他們不僅以被捕者的安全、健康和刑期作為談判籌碼,甚至威脅其親屬的生存、工作和孩子求學。處於高壓恐懼中的妻子們常常不得不委曲求全,甚至同意幫助官方維穩,比如請求媒體"不要炒作"。但是,王峭嶺(李和平妻子)、李文足(王全璋妻子)、原姍姍(謝燕益妻子)、劉二敏(翟岩民妻子)及樊麗麗(戈平妻子)等人拒絕接受警察的威脅,始終堅持勇敢發聲。此前,她們曾致信中國公安部長表達抗議,狀告污名丈夫的官方媒體,聯署要求美國總統歐巴馬關注,還託人將抗議影片帶到美國國會聽證會現場。

她們多次遭到警察傳喚和威脅,還要照顧家中老小,所承受的壓力和折磨,外人往往難以想像。

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現居德國。圖片來源: Imago/epd

這些女人的抗爭,不僅僅支持了丈夫的維權事業,而且也獨立地成為反抗專制政治的巨大力量。官員太太們可能視她們為異類及危險分子,不願瞭解,甚至敵視。但是,她們應該知道,這些女人和她們的丈夫所作的努力和犧牲,在維護公民基本人權的同時,也在和各種官場腐敗宣戰,要求建立公平透明、民主監督的政治體制。

官員太太如何吹好"枕邊風"?

"家屬助廉"不是新聞,官員太太從來都被要求當好"家庭紀委書記"。"家有賢妻,勝過國有良相",官方甚至公開要求"賢妻"們利用夫妻親熱的機會,"吹好枕邊風"。有網友認為,如果"枕邊風"有效的話,那麼應該利用的是"小三"(婚外情人)而不是妻子。這並非笑話,被揪出的腐敗官員幾乎無一例外地,"與多名女性發生或保持不正當性關係"。這些關係當然不是他們趕在落網前夕才匆匆建立的,也不是只有落網者才"值得擁有"。

也正是在"留住丈夫"這個意義上,官員太太對反腐會有一定真心贊同。因此,媒體報導將"丈夫在家時間增多了"作為標題。難道不是同樣這些媒體,時常將日理萬機、無暇顧家作為領導人大公無私的標榜嗎?彭麗媛多次接受採訪,贊賞丈夫習近平"為了更好地造福於福建人民"而長期兩地分居。

與司法獨立相比,「家風建設」更加有利於維護專制制度圖片來源: dapd

中共從來都要求"領導幹部要管好自己的家屬",同時又要求家屬管好領導幹部,管來管去的結果,就是腐敗如果蛆蟲一般大量繁殖。這個方法明顯無效,但是習近平上台之後更加強調"家風建設"。眾多維權律師及人權活動家要求實施那些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證明更加有效的反腐制度,比如新聞自由、司法獨立、官員財產公開等,卻被投入監獄。這是因為,和很多以為的聊勝於無相反,所謂"家風建設"的傳統父權觀念,更加有利於維護專制制度,建立能夠被當權者掌控的腐敗制度。

跟很多類似的例子一樣,武漢市新任局級幹部家屬座談會由當地婦聯組織,發言的家屬代表全是女人。從婦女權益的角度看,婦聯的所作所為顯然與自身職責背道而馳:它強化了女人作為"賢內助"的傳統刻板印象,並為讓女人承擔制度腐敗的污名鋪路搭橋--沒有管好丈夫的妻子,和狐狸精一般誘惑官員的"小三"一樣,都要為領導幹部的墮落承擔責任。

"愛情和友誼會穿過陰暗的牢門,來到你們身旁。"普希金這句歌頌"十二月黨人"妻子的詩歌,常常被人引用來讚美維權律師的妻子。把它想像到貪官妻子的身上,則有特別的諷刺效果。官員太太們如果真的想要中共建立反腐制度,避免讓丈夫跌入腐敗大醬缸,那麼應該擺脫作為維護父權專制的玩偶角色,跟維權律師的妻子站在一起。

遺憾的是,作為腐敗體制的既得利益者,官員太太們無法擺脫玩偶的命運,煞有介事地承諾向丈夫多吹"枕邊風"。而這些丈夫們多有可能"與多名女性發生或保持不正當性關係",可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