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長江雖未死 白暨豚恐將亡

子江2007年11月9日

11月初,瑞士發展與合作署(Swiss Agency for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發表了一份報告,稱:經過瑞士和中國科學家的聯合考察發現,世界第三大河長江的水質儘管遭到了破壞,但依然要比人們預期好很多,長江還不是一條死河!那麼長江今後的命運會如何?被譽為「長江女神」的白暨豚命運將會如何呢?帶著這些問題,德國之聲中文網的記者採訪了本次聯合科考隊的總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教授。

魚類大批死亡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這次考察活動是由瑞士專家普夫魯格(August Pfluger)發起的,由中國、美國、英國、德國、瑞士和日本等7個國家的25名生物學、聲學、環境學領域的專家組成,對長江進行了為期38天,長達約3400公里的大規模考察。考察範圍主要是從宜昌到上海長江的中下游的幹流,也就是白暨豚和長江江豚生存的主要的區域,主要的目的是尋找白暨豚和瞭解長江江豚數量變化的情況。

黃河的情況比長江更糟糕

瑞士發展與合作署的報告稱,儘管每年被傾倒在長江中的廢物多達250億噸,但因為長江水流湍急,江水中重金屬的含量並不高,長江的水質比預期的要好,生態系統還有救。對此,王丁教授解釋說:「關於長江的水質,國內有很多研究單位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可能很多人聽到的都是不好的消息。這次考察沿著長江進行了一次整個江水的采樣,應該說它只是一個時間點,而不是一個長期的監測。」

從采樣分析的結果來看,應該說長江水質與國內研究機構的結論是一致的,就是長江總體水質是可以的,可也確實有些水域污染比較嚴重。目前長江的主要污染源是工農業的污染。除了工廠污染物和污水的排放之外,農業的化肥和肥料,以及農藥的大量使用對長江造成的污染也不小,當然生活污水也是一個方面。

白毛浮「綠水」,可惜沒清波……圖片來源: AP

發展與合作署的報告認為,如今的長江和30年前的萊茵河是有可比性的。從70年代初以來的30年裡,德國政府耗費數百億歐元的巨資實現了萊茵河河水還清工程,那麼,長江有沒有可能成為第二條萊茵河呢?王教授認為這其中有相似的地方。因為德國當年是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類似的問題,而中國目前的經濟也是在高速發展中,應該從德國汲取一些經驗教訓,盡量避免這種先污染後治理的失落,而應該在發展過程中間去對環境給予更多關注。不要等到環境已經發展到了那種非常極端的程度再去考慮環境的問題。

由於三峽工程的開發,使得國際社會對長江的熱情急劇升溫,但中華民族另外一條母親河黃河則少有人關注。王教授雖然對黃河沒有太多的研究,不過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還是認為:「黃河曾經多次斷流,作為母親河,這恐怕很難說是一個好現象。近年通過努力,恢復了一部分,但總的來講,黃河的情況其實是比長江的情況更糟一些。」

白暨豚只是「功能性滅絕」

污染情況觸目驚心圖片來源: dpa - Bildfunk

考察結束之後,發起者瑞士人普夫魯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沒能找到曾經在長江裡生活的稀有動物白暨豚,因此幾乎可以肯定白暨豚已經滅絕,這在國際國內媒體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雖然此後國內也有媒體報導說銅陵段發現白暨豚,可並沒有經過證實。

對此,作為本次考察總負責人的王丁有自己的看法:「這並非瑞士專家得出的結論,參加這次考察的共有7個國家的專家。最終的考察結果在國際雜誌上也有一篇文章,介紹考察的情況。文章的本身並沒有說白暨豚已經滅絕,我們只是告訴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這次考察並沒有發現白暨豚。白暨豚的數量確實已經非常少了,就我本人而言,我從來沒說過白暨豚已經滅絕。後來,包括普夫魯格在內的專家,我們一起提出了一個說法,叫做『功能性滅絕』。」

所謂「功能性滅絕」,是指白暨豚的數量已經非常少了,少到在長江這種環境裡邊,其維持生存的能力已經基本喪失,所以白暨豚的生存前途是非常悲觀的。

至於江豚,整體的情況要比白暨豚樂觀一些,這有幾個原因:首先是江豚還有一定的數量,其次是通過王教授和同事這麼多年的努力,已經為江豚的保護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包括在湖北石首長江故道中建立天鵝洲江豚遷地保護區。由於是長江故道,所以自然生存狀況是和長江非常接近的,王教授表示:「90年開始我們在那裡飼養江豚,而且是在完全自然的情況下,無需人們餵食的。十幾年下來,江豚在保護區不但能正常的生活,而且能自然的繁殖,現在每年都有幾頭小江豚出生,今年至少出生4頭。至少到目前為止,這是國際社會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對鯨類動物進行遷地保護成功的例子。」

此外,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王丁教授所帶領的科研小組對江豚繁殖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功。「江豚的保護,只要我們下定決心,有足夠的努力和投入,還是有很好的前景的。但是我們必須要從白暨豚身上汲取教訓,千萬不能等江豚像白暨豚那麼瀕危的時候再去談保護的問題,可能到那個時候就為時又晚了。所以江豚的保護必須從現在做起。」

三峽究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圖片來源: AP

三峽並沒有對白暨豚構成直接影響

三峽工程的興建,對白暨豚和江豚而是一場生態災難嗎?王丁教授否認了這種說法:「三峽工程是在宜昌以上,在自然情況下,白暨豚和江豚不會到宜昌以上去。三峽附近水流比較急,對它們的生存並不適宜,何況三峽下邊還有葛洲壩,本身就已經把長江隔斷了。葛洲壩也是在它們分佈的上層點,我剛才已經講過,自然情況下白暨豚和江豚的歷史分佈範圍就是在宜昌以下到上海,所以(三峽)並沒有對它們的洄游路線產生直接的影響。當然,三峽的建成,可能會對長江下游的生態環境產生一系列的影響,這些影響要進一步的評估,有些影響可能不是很嚴重,而有些則是相對比較嚴重。我們也在和三峽的有關部門進行合作對其影響進行評估,希望能採取一些措施來(對白暨豚和江豚)進行保護。」

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請王教授解釋一些「相對比較嚴重的影響」包括哪些,王教授稱,現在研究工作並沒有完全展開,很難將其講得比較深入,但是可能的影響包括水位的變化,含沙量的變化等等,不過具體影響有多大,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目前還沒有結論。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