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新浪電影」報導的統計數據,電影《長津湖》在10月4日票房已經突破18億元人民幣。這部歷史戰爭題材的電影於9月30日正式上映,趕在「國慶黃金周」期間助力「主旋律」宣傳,一時間在票房和討論度上都風頭無兩。
這部電影由陳凱歌、徐克、林超賢三位導演聯合執導,主演陣容既包括「戰狼」風格「專業戶」吳京,又有在年輕一代中人氣極高的青年演員易烊千璽。影片時長接近3個小時,據稱耗資高達13億元人民幣,拍攝團隊超過7千人,動用的群眾演員也多達7萬人次,可謂是中國電影史上在投資和製作方面都規模空前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1950年朝鮮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軍在長津湖的一場激烈戰役。中國將此戰役視為一場大捷,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但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局面。該片據悉也是為了向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獻禮」。
官方新華社也發文對《長津湖》的「口碑票房雙豐收」予以肯定,稱讚該片因為「打破常規、情感共振、有效探索」三大特點而取得成功。文章還援引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一川指出:「最重要的是,這部影片回答了我們為什麼一定要打那場仗,因為『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
「主旋律」只能讚揚不許批評?
在社群網站上,這部電影也成為熱議焦點。與《長津湖》相關的話題也不斷登上「微博熱搜榜」,在熱門帖文下面的熱門評論,大多是對電影的贊譽之言或者是抒發「愛國感情」。不過也有網友指出,對於這部電影的批評聲音其實是被審查機制屏蔽了。
據悉,影評類公眾號「深焦DeepFocus」因為發表批評《長津湖》的文章《粗製濫造的主旋律,到底獻給誰看?》,被微信平台封禁兩周,相關文章也被刪除。
從「中國數字時代」(chinadigitaltimes.net)網站上分享的這篇被刪除的影評來看,文章其實只是從影片製作品質、歷史還原度和票房是否具有水分等角度對這部電影提出了質疑,並未觸及真正「敏感」的政治話題。
在其它社交平台上,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已經擴展到長津湖戰役的真實歷史、中國當時該不該派兵到北韓戰場。有推特用戶發帖抱怨道:「捂嘴刪評炸號一條龍又如何,就是要說,討厭虛假的燃爆了看哭了,討厭致敬xx這種做作的話術,不想看到有一個人為了保家衛國的謊言在零下40度被凍死,不會為了這種歌頌人道災難的片子貢獻一分錢。」
「深焦編輯部」在告知讀者的聲明中確認了公眾號被暫時封禁的消息,並在結尾表示:「電影沒那麼可怕,影評更沒那麼可怕。」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半島戰爭歷時3年,其間數百萬人喪生。1953年7月27日美國支持下的韓國和中蘇支持下的北韓簽署了停戰協議,南北以三八線為界,朝鮮半島徹底分裂。
圖片來源: AP1950年6月25日,北韓人民軍越過38線向南部挺進,並在短短數天內控制了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地區,而這一突襲也宣告戰爭的正式開始。朝鮮戰爭歷時37個月,據估計近45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10年起,北韓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陷入分裂狀態:北緯38度線以北受蘇聯控制,38度線以南受美國控制。1948年8月大韓民國宣佈建國。同年9月9日,金日成領導下的北韓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在北北韓方面越過38線後,聯合國在美國的迫切要求下,派遣軍隊支援韓國。該部隊由20國組成,共4萬人,其中美軍人數為3萬6千。聯合國部隊迅速扭轉了此前的不利局面,很快就拿下了幾乎整個半島。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50年9月15日,美軍將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指揮下的聯軍部隊成功在西南部港口城市仁川附近登陸,由此切斷北部的供應樞紐。不久後,聯軍重奪漢城,並在10月中旬控制了平壤。此時戰爭似乎已經接近尾聲,但中國隨後的出兵讓局勢再度生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中國於1950年10月中旬出兵,開始進入北韓只是少量支援力量。10月底,毛澤東開始大規模派遣「抗美援朝志願軍」參戰,同年12月5日,中朝軍隊奪回平壤——這個冷戰時期唯一曾被西方軍隊佔領的共產主義國家首都。
圖片來源: Claude de Chabalier/AFP/Getty Images1951年1月,中國(40萬人)和北韓(10萬人)組成的聯合部隊發起了大規模攻勢,進一步擊潰了聯軍。此後麥克阿瑟呼籲美國總統杜魯門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他本人於1951年4月被調離。繼任者是馬修‧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51年中期,朝鮮半島南北部基本回到戰前格局,此後南北雙方陷入了兩年激烈的陣地戰。儘管和平談判在1951年7月已經開始,戰爭一直延續到了1953年夏天。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朝鮮戰爭被認為是第一場代表著東西方體制對抗的戰爭。支援韓國的部隊大部分來自資本主義陣營的美國,支援北韓的則來自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和蘇聯。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自開戰起,朝鮮戰爭中狂轟濫炸不斷。三年時間裡,聯合國軍對北部的空中襲擊超過100萬次,使用炸彈數量約45萬噸,其中也包括凝固汽油彈。這給北韓帶了極大破壞,幾乎所有主要城市都被夷為平地。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53年聯軍部隊從韓國撤退時,戰爭死亡人數已上百萬。針對陣亡士兵數目,各種說法不一。分析估計,戰爭中身亡的有50萬左右北韓士兵、40萬中國士兵,以及4萬聯合國軍——其中90%以上是美國士兵。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早在戰爭仍在進行的1953年4月中旬至5月初,交戰各方就進行了囚犯交換。南方交出七萬五千名北韓人和六千七百名中國人;北方放回了一萬三千五百人,其中包括八千三百名韓國士兵和超過三千七百名美國大兵。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在1951年7月的停戰談判開始近兩年後,交戰各方終於簽署了板門店協議:規定南北韓以北緯38度線為界,這也鞏固了朝鮮半島的分裂格局。儘管停火,但南北雙方一直沒有簽署和平協議,也就是說,從國際法角度上兩國仍處於戰爭狀態。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儘管兩國邊界的門板店風景如畫,直到今天,沿著三八線的250公里長、4公里寬的非軍事區仍然受到士兵的嚴格把守,駐守在三八線兩側的南北韓士兵每天都處於對峙狀態。
圖片來源: 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