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開拓北京大山子的德國老前輩

望月2007年10月10日

50年前,兩個來自民主德國的年輕小夥子千里迢迢來到中國,援建位於北京郊區的工廠。50年後,這裡變成了北京著名的大山子藝術區。兩位德國老前輩故地重遊,廠房還在,裡面卻已經沒有了生產線,取而代之的是先鋒藝術家的展覽。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採訪了其中一位。

中國畫家方立軍和德國畫家伊門道夫的共同作品圖片來源: Fang Lijun

社會主義陣營的援助

當年德國人援建的工廠坐落在北京東北角,這裡是中國「一五」期間建設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即718聯合廠。718聯合廠是國家「一五」期間重點項目之一,是社會主義陣營對中國的援建項目之一。由於在這個陣營中電子工業的領先地位,當時的民主德國被賦予了建設聯合廠的重任。當時,民德副總理厄斯納親自掛帥,利用全民德的技術、專家和設備生產線,完成了這項工程。718聯合廠的首任廠長李瑞在回憶文章裡說:「我看過德國20多個廠,其中沒有單獨一廠具有如此規模的。據我所知,在蘇聯和社會主義其他陣營的國家中,此類規模的工廠也實屬罕見。」

當年圖林根的兩個年輕小夥子,彼得.多布拉斯和漢斯.貝克爾就是這批東德援建專家團的成員。他們參與了718廠的建設。718廠下面還有直屬的706廠、707廠、718廠、797廠、798廠及751廠,後來在這片土地上興起的大山子先鋒藝術區因此也被人們稱為「798」。

讓兩位50年後故地重遊的老人感到幸運的是,他們當年工作的過的地方還在進行生產。「工廠保存得很好,現在還能使用。「」我們進去看了看,就一小會兒」,貝克爾說,「工人們還是像以前那樣在廠房工作。他們還在生產無線電設備,保證品質。」

工廠的設計者也來自民主德國,其建築設計秉承了包浩斯風格(20世紀20年代德國形成的一個現代建築重要派別,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建築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徵),隨意走進一間廠房,都有10米多的挑空,屋頂呈四分之一蛋殼狀,屋頂一側是斜斜鋪下的大扇玻璃窗,光線傾瀉下來。

先鋒藝術區

2000年,原718廠的一部分廠區被整合重組為電子產品公司,剩下的一部分房產被閒置了下來。為了使這部分房產得到充分地利用,這些廠房被陸續出租。這裡寬敞的空間和低廉的租金吸引了一批藝術家,他們紛紛租下一些廠房作為工作室或展示空間。「798」藝術家群體的「雪球」就這樣滾了起來。由於部分廠房屬於典型的現代主義包浩斯風格,整個廠區規劃有序,建築風格獨特,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前來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大山子藝術區。

兩位來自的德國的老人參觀了工廠改建的一些畫廊和藝術工作室。老人們認為這個變化出乎意料且意義非同尋常。貝克爾說:「這些工廠現在走的是條不同尋常的發展途徑。把藝術和生產結合起來,尋找新的發展道路,這是一個新的思想。這需要人們的努力,但是這是個很好的想法,將新舊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產生新的道路。」

今年是718廠建廠50周年,主辦單位特意邀請了這兩位當年民德的援建代表參加紀念活動。但來到798或曾經到過的798的德國人可不只有工程師。在今年9月和10月舉行的798創意文化節上,有來自德國柏林的樂隊,還有中國的德國藝術家共同舉辦的中德藝術展。而且中德藝術家共同舉辦展覽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03年名為「左手和右手」的中德文化藝術展就相當成功。

變化令人印象深刻

主辦單位還安排了多布拉斯和貝克爾與718廠當年的老廠長和老同事見面。老廠長李瑞今年已經96歲了,同事羅培(音譯)也已86歲。兩位德國老人彼得.多布拉斯和漢斯.貝克爾也已經80歲和79歲。大家都已經不是小夥子了。貝克爾說他差點沒能認出老廠長。

除了故地重遊、與老同事見面之外,令德國老人印象深刻還有北京的變化。「北京完全變了樣,無法比擬,現在是一個像紐約一樣的國際大都市了」,貝克爾說,「寬馬路、立交橋還有新的飯店,一切都在短時間內出現,簡直無法想像。」當然,也有不變的東西。「美麗的故宮和長城還是老樣子」,貝克爾說。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