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閒話德國:姓甚名誰

張丹紅2015年10月23日

中國人和德國人的一大區別是:德國人名在前,姓在後;中國的習慣正相反。多年來,本台專欄作者張丹紅為自己的姓名得到德國衙門和社會的尊重而鬥爭,但迄今成果有限。

Deutschland Brief der Stadt Köln an Zhang Danhong
這樣正確的寫法可惜只有這一次圖片來源: DW/Zhang Danh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1992年我第一次結婚時,幸運地趕上德國剛剛修改了婚姻法,婦隨夫姓的時代一去不返。當然,大多數德國女性仍然沿襲舊俗,我當時態度很堅決:不改張姓。前夫還沒有跟上新形勢,百思不得其解:"你姓你的,我叫我的,人家怎麼知道我們是夫妻呢?""那你就姓張唄",我回答。結果,我的一句話玩笑話被他當了真 - 人家還真改姓了張。第二任丈夫對此看得很淡,不只對我繼續姓張感覺理所當然,還讓女兒也姓了張,理由是"張"聽起來那麼利落,不像他的德國姓拖泥帶水的。

如果說保住"張"姓還不算困難,那麼與德國官僚的鬥爭就稱得上艱苦卓絕了。每次接到衙門的信我都猜想:這一次他們對我怎麼稱呼呢?是"尊敬的DaHong先生",還是"尊敬的Danghon先生"。我想像著可憐的衙門官員看到我名字直犯暈的場面,馬上諒解了他。

衙門不買賬

為了配合他們的工作,我嘗試為名字做個註解,在"Zhang"與"Danhong"之間加個逗號。在德國,這是姓氏前置的訊號。有時候在Zhang後面加括弧"姓氏,性別女"。不過,衙門對我的註解不太在意。他們對我的稱呼仍然五花八門,只是很少有正確的。有的公務員顯然在努力改進,將稱呼改為"尊敬的Zang先生"。按理我該知足了,只是Zang聽起來讓人產生不那麼舒服的感覺。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張丹紅

特別讓我失望的是財政局。凡遇到你需要追加繳稅或繳納其他費用的時候,那裡的公務員錙銖必較,而且十分性急。作為二十多年如一日的納稅人,我總該有權利要求官員們尊重一下我的名字吧?!一陣委屈之後,我致信財政局:"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我鄭重宣佈:我的女性性別從未受到過質疑。另外,我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都姓"Zhang",Z和a之間還有一個h。敬請今後信件往來中注意我的性別、姓氏以及姓氏的正確寫法。此致敬禮"。

我的抗議信當然沒有下文,也沒有效果。這也許是我不入鄉隨俗而不得不吞下的苦果。我寄希望於全球一體化,堅信終有一天德國人會瞭解到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夥伴國,姓是放在名字之前的。

媒體不再稱中國國家主席為"近平"

近來確實有了些新的動向。幾年之前,在德國廣播和電視的新聞節目裡,時不時會聽到播音員親切地稱中國領導人為"錦濤"或"家寶"。自從習近平任國家主席以來,這樣的錯誤就基本上絕跡了。播音員或主持人要麼說"習近平",要麼簡化為"習"。我做過廣播,知道這是為了節省寶貴的播出時間。不過,中國的播音員對歐洲人的名字一向一絲不苟,像德國先後擔任八年司法部長的沙賓娜-洛伊特霍伊澤施納倫貝格爾,不知讓多少中國人磨破了嘴皮,也不知佔用了多少黃金時段的分分秒秒。

德國先後擔任八年司法部長的沙賓娜-洛伊特霍伊澤施納倫貝格爾,不知讓多少中國人磨破了嘴皮圖片來源: dapd

名字在此間得到尊重的不只是中國國家主席,特別受到德國人追捧的艾未未也不必擔心大街上有人喊他"未未先生",或被媒體稱作"未未艾"。我個人的處境卻沒有什麼改變。衙門繼續稱我為"尊敬的丹紅先生"。這是為什麼?因為我的名氣不夠大,還是因為我在德國定居,必須遵守這裡的姓名規則?

遺憾的是,我在這裡是孤軍奮戰,甚至得不到同胞的支持。很多中國人來西方之前就先給自己起了個西式的名字;更多的人剛剛落腳,便將自己的姓名顛倒過來。比如Liu Yang改成了Yang Liu。由這兩個既可能是名也可能是姓的音節排列組合的名字有好幾個,中國人自己也糊塗了。由此看來,如果我們自己給自己添亂,也就怪不得德國人了。

作者簡介:張丹紅出生於北京,在德國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對德國社會的觀察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