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閒話德國:我的鄰居

張丹紅2015年8月21日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專欄作者張丹紅有八家德國鄰居。他們像個大家庭,約定每年暑假結束後的第一個周六在樓後的小院裡團聚。

Kolumne Hausfest
圖片來源: Zhang Danh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周六是我們全樓的第七次聚會。天氣預報下大雨。弗麗德裡克的職業是接生婆,做事仔細周到。當第一朵烏雲露面的時候,她變戲法般地拿出一塊塑料布和幾根支架。兩位高大的男士幾分鐘內便搭起了一座簡易但不簡陋的亭子。主婦們端出一盤盤誘人的小吃。我今年本來想換換花樣,可樓裡的孩子們頭天見到我就說渴望吃春捲,於是我只好保持傳統。

一個暑假沒見,鄰居們彼此很是想念,假期見聞也成了最主要的話題。兩家人認為與其一天到晚談論希臘,不如去那裡渡假,為發展希臘經濟出把力;其他的鄰居選擇了義大利、法國和英國。當然,如果以激動人心作為評比標準,誰也比不上安德蕾婭一家的假期。她在科隆一家牙科醫生診所工作,很早就有了暑期去國外做義工的想法。最終她選擇了厄瓜多爾。為此,她學了一年西班牙語。安德蕾婭先帶著家人享受這個南美國家的風光,接著自己留下來為窮人無償看牙。

圖片來源: Zhang Danhong

大人們聊得熱火朝天,孩子們騎著獨輪或三輪車來往穿梭,時不時抓點兒好吃的;大孩子有的和成人聊天,也有的為小的涂花臉。一幅鄉村田園畫!

家家大門敞開

七年前,我們九家人同時搬進了這棟新建成的四層居民樓。整個小區由地中海風格的白樓和綠樹組成,樓與樓之間是綠地和兒童游樂設施 - 沙堆、鞦韆或是鮮豔的小木房。"我們可以說是同時開始了新生活,這使我們走到了一起",茵卡說。孩子們很快熟悉起來,他們一家家串門,每家的門都是敞開的。孩子做出榜樣,大人跟進。

圖片來源: Zhang Danhong

當時還是嬰兒的孩子今天都已上了小學。成長的道路上免不了磕磕碰碰。沒關係 - 我們有瑪麗恩。她是外科醫生。誰家孩子出個小事故,都讓瑪麗恩先給看看,由她決定是否去醫院。我問她有沒有厭煩的時候。她謙虛地回答:"其實你們很少麻煩我。到目前為止,我不過是給維利拆過線。"

80歲的維利是我們樓裡年紀最大的。他和奧地利妻子克麗絲特是全樓孩子們的爺爺、奶奶。忘了帶鑰匙、一時找不到玩伴或是嘴饞了的孩子都可以按他們的鈴。他們家裡有一個永遠滿滿的甜食抽屜。這樣的消息傳播得很快。有時候附近樓裡的孩子們也來按鈴。他們不只是為解饞,有時候也把自己的煩惱講給老人聽。克麗絲特說:"我們已經是過來人了,現在我們有時間來作這麼多孩子的爺爺奶奶。如果幾天沒人敲門,我們還挺失望的。"

最重要的是寬容

雨點兒敲打著我們的亭子。椅子大多都濕了。大家擠在亭子的正中央,彼此取著暖 - 入秋之後的夏夜已經涼意十足。這是我輪番採訪鄰居的最好時機。我問大家什麼是我們鄰裡和睦的秘訣。"最重要的是寬容",於耳根說。他住在我們樓下,是音樂教師的培訓老師,本人是吉他高手。夏天的傍晚,我經常坐在陽台上,欣賞樓下於耳根的自彈自唱,別提多愜意了。對他來說,樓裡不絕於耳的練琴聲是莫大的享受。不過,對其他鄰居來說,這可能是對神經的折磨。所以寬容是睦鄰友好的關鍵。

專欄作者張丹紅

"我們大家雖然都很忙,但對別人的工作也感興趣,所以總有聊不完的話題",茵卡補充說。剛搬進來的時候,我一看名單嚇了一跳:一半的鄰居不是博士,就是教授。總聽說德國的學者不好相處,幾年下來發現,根本感覺不到周圍都是有學問的人。我還收集了其他幾個數據:樓裡三分之一的住戶訂閱"時代周報";未成年者中,女性佔四分之三;成年女性平均生育1,8個孩子,遠高於1,4的德國平均水準。換句話說,我們為對抗德國人口老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過去七年裡,我們樓裡沒有發生一例夫妻離異的事件。也許和諧的大氣氛有助於戰勝大大小小的婚姻危機。

我的鄰居不只遠道厄瓜多爾幫助窮人,在德國國內也常做義工,比如大選的時候去選舉站幫忙。不過,我們不是理想主義者,更不想鬧革命。我們腳踏實地,知冷知暖。因此,瑪麗恩說與其在這裡又濕又冷的,不如去她家喝杯烈酒,作為我們第七次團聚的圓滿結束。

結果,一杯烈酒變成了白蘭地和二鍋頭的競賽,之後是老少混合的迪斯可舞會,直到凌晨。

作者簡介:張丹紅出生於北京,在德國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對德國社會的觀察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