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閒話德國:暴力還是溫柔?

張丹紅2016年1月8日

「不必要的手術比祈禱康復更為有害。」 這樣有智慧的話出自德國滑稽大師馮-希爾施豪森之口。專欄作者張丹紅認為,有時候「暴力」或溫柔療法都沒有必要。

Dr. Eckart von Hirschhausen
圖片來源: Frank Eidel

(德國之聲中文網)大約一年前,我的左肩突然發痛。先生說:"你這是輕微的炎症,問題不大。"

當兩個月之後仍然沒有好轉的時候,我去看外科醫生。他馬上開動一整套檢查機制。首先拍X光,以排除骨折和骨裂的可能。不用拍片我也可以肯定地說:我既沒有骨折,也沒有骨裂。不過醫生堅持,我只好從命。之後,他把我打發到一家矯形外科和放射中心。躺在大管子裡被醫療器械的轟鳴聲折磨了40分鐘、再等待半小時之後,醫生把一個大信封遞到我的手裡,裡面是一百張我左肩內部結構的小照片。醫生微笑著說:"您的肩膀有輕微的炎症,問題不大。"我簡直哭笑不得 - 這個診斷我先生已經無償做出了。

再回到外科醫生診所。他說,放射中心的檢查顯示,我的肩胛骨和肩關節之間只有六毫米的空間,比德國人的平均值少兩毫米。他認為這可能是肩膀發炎的原因。他讓我去做十次理療,如果疼痛還沒有消失,建議我手術拓寬肩胛骨和肩關節之間的距離。這是西醫的慣用套路:先是一整套耗時耗資的檢查,之後動刀子。醫生為什麼不想想也許我們亞洲人的身體結構與歐洲人有所不同?也許手術會引發新的疾患?我於是決定先做理療再說。

手術往往造福於醫生

就在理療期間,我看了德國滑稽大師馮-希爾施豪森的一台名為"神醫"的表演。這位曾經是醫生的單口相聲演員講述了他的一段經歷:為了擺脫膝蓋的疼痛,外科醫生建議他手術切除半月板 - 沒有了的東西就不會再作痛。"今天,我的膝蓋仍然痛,只是換了一種痛法",希爾施豪森說。德國每年的膝蓋手術50萬。在著名膝蓋專家帕斯勒(Hans Pässler )看來,至少一半手術是不必要的。

專欄作者張丹紅

心臟是另外一個為外科醫生創收的器官。據"時代"周報報導,德國心導管檢查比其他國家多出兩倍。

替代醫學

醫生用越來越先進的儀器做出越來越精細的診斷,對藥品和手術的需求便越來越高。於是很多德國人厭倦了西醫,轉向所謂替代醫學。在希爾施豪森看來,替代醫學並不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替代醫學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浪漫主義時期,是啟蒙運動和工業化的對立面。"它反映了人們內心深處對奇跡的渴望,對來自東方的"仙丹"尤其神往。希爾施豪森對我說:"德國人飛往斯里蘭卡,按照那裡古老的Ayurveda學說可勁兒敷抹未經檢驗的草藥;而有財力的斯里蘭卡人則去威斯巴登或倫敦問診並接受治療。"

這個描述也部分適用於傳統中醫。中醫也是一種替代醫學,在德國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儘管法定醫療保險公司仍然為患者的針灸和中草藥買單,但為數不多的幾家中醫院仍然人滿為患。與此同時,很多中國人拋棄傳統,只信西醫。這一趨勢也非一朝一夕,而要追溯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當時,年輕的知識分子提出西化的主張。在他們看來,傳統文化是導致中國落後的禍根。在拒絕傳統的過程中,中醫也成為犧牲品。

中醫拔罐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醫生兼滑稽大師的希爾施豪森對傳統醫學(西醫)和替代醫學的嚴格劃分不以為然:"我從沒有聽說過替代數學,為什麼要接受替代醫學的說法呢?"在他看來,將醫學分為兩個世界正反映了人類內心的分裂:"我們一方面嚮往靈性,同時又要求自己的身體享受一百年的保修期。"希爾施豪森也不願把醫生和喜劇藝術家這兩個職業做嚴格區分。每當有人問他為什麼棄醫從藝,他總是反問:"誰說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呢?"

這位喜劇大師確實將兩者聯繫到了一起。他成立了"幽默康復"基金會,經常把笑聲帶到醫院。他對聽眾或患者的醫療建議也具備很高的參考價值。比如:"重症患者應當投循證的醫學。"當醫生提出手術或其他昂貴療程的建議時,患者一定要問五個問題:"如此治療的益處在哪裡(有時需要強調一下對患者的益處)?可能的副作用是什麼?如果我們先按兵不動、靜觀事態發展會怎麼樣?"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個問題是:"您是否會將推薦給我的治療方案也用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這些建議我留待下一次使用。左肩的疼痛在十次理療和若干次健身運動之後已經完全消失。

作者簡介:張丹紅出生於北京,在德國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對德國社會的觀察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