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德國:梅克爾還是慈禧
2018年3月2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這幅畫的名稱是"皇冠"。仔細看,皇冠是由一個頭朝地的人群組成的。中國人對這群人不會感到陌生:中間是工農兵三位同胞,周圍是來自亞非拉的國際友人。這一群人在文革期間經常做毛澤東畫像的點綴,畫外音是:全世界人民心向毛主席。
德籍華裔畫家藍鏡從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畫這樣的宣傳畫。不過她始終納悶為什麼在現實生活中見不到這些心向毛主席的外國友人。如果說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藝術杜撰,那麼在今天的德國已經成為現實。當然我們要把"毛主席"換成"梅克爾";而且湧來德國的不是國際友人,而被稱為難民。現在,他們沉重地壓在德國總理的頭上。二十多年前來到德國的藍鏡說:"難民給德國帶來的經濟、道義和文化的負擔巨大。"
尊嚴和負擔成正比
孩提時代的藍鏡經常去曾是清朝皇室成員的姥姥家。有一次藍鏡發現了姥姥珍藏的一個華麗的冠飾。她問:"誰願意戴這麼沉的東西?"姥姥回答:"它是尊嚴和地位的象徵,不是每個女人都有資格戴的。"從那一刻起,藍鏡知道:尊嚴和負擔是連在一起的。"尊嚴越高,負擔就越重。負擔越重,你的行動就越遲緩。不行動,就會被現實超越",藍鏡這樣形容德國的尷尬處境。
兩位今年年初向藍鏡索畫的畫廊老闆都沒有接受這一作品。一位是梅克爾的粉絲,他認為沒見過總理就為她畫像是嘩眾取寵;另一位不喜歡梅克爾,認為藍鏡把她畫得太年輕,太美麗。看來,梅克爾不僅使德國人兩極分化,也把畫廊老闆分成了兩個陣營。
後來藍鏡在一次藝術活動上結識了自民黨主席林德納爾。她給他看了自己的作品。那一幅梅克爾-慈禧畫像使他激動不已,他立即表示想把這幅畫掛在辦公室。藍鏡則不只對自己的作品找到知音而欣慰,她認為林德納爾和總理畫像也很般配。"一個是年輕英俊的政治家,一個是年輕漂亮的女皇,這正是藝術的氛圍。假如前社民黨主席舒爾茨要這幅畫,我還不想給他呢。"
他不想做"女皇"的臣下?
梅克爾四度"登基"的第二天,藍鏡把總理畫像送往柏林林德納爾的辦公室。"把如此藝術性的總理像掛在牆上,這是很誘人的一件事。畫像傳達著一個訊息,同時給人女皇的聯想,她要求臣下絕對服從",林德納爾說。去年11月,正是這位年輕的政治家拒絕服從梅克爾,中斷了組閣談判。林德納爾不想對梅克爾和慈禧之間的可比性做進一步評論:"這幅畫給我們很大的評論空間。它邀請我們做各種思維的嘗試。"
它還邀請我們做另一個很實際的嘗試:把畫倒過來,因為藝術家將整幅畫設計成沙表的結構。我問林德納爾是否在立法期過半的時候讓總理大頭朝下,他笑著說:"也許在這之前就倒過來。"聽起來似乎他巴不得梅克爾早日下台。為了糾正這一印象,林德納爾說:"這幅畫也許是我個人情緒的晴雨表,從正掛還是倒掛可以看出我的心情如何。"
當有一天他厭倦了梅克爾時,藍鏡將把她的作品拍賣。收入的一大部分她將捐給女權組織Terre de Femmes。
還剩下一個問題:為什麼藍鏡把梅克爾畫得如此年輕美麗?"我想體會一下當年給皇帝畫肖像的藝術家的感受。他們哆哆嗦嗦地拿著筆,盡量把皇帝畫得漂亮一些。否則就可能被殺頭。"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