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同相對論完全沒有關係。諾貝爾獎牌曾以數百萬的高價被拍賣易手。有些獲獎的重大發現,後來卻被證實「純屬謬誤」。以下七個關於諾貝爾獎的事實,想必你一定聞所未聞。
1.居裡家族的諾獎傳統 諾獎得主圈裡,瑪麗‧居裡的地位迄今為止仍獨一無二:居裡夫人是唯一一位在兩個自然科學領域裡都曾獲獎的科學家。為了表彰居裡夫人在放射性和發現新元素方面的突出貢獻,她先後在1903年和1911年分別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
她的女兒伊雷娜‧約裡奧-居裡(Irène Joliot-Curie)也顯然得到了母親的真傳:1935年,因同丈夫弗雷德裡克共同發現人工放射性,即在實驗室中製造出放射性同位素,她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2. 諾貝爾獎金權當分手費 1919年,愛因斯坦在同第一任妻子米列娃‧瑪麗奇(Mileva Maric)簽署離婚協議時承諾,未來一旦獲得諾貝爾獎,獎金會悉數交給前妻。但問題在於,當時愛因斯坦並沒有獲頒諾貝爾獎。1921年,愛因斯坦終於願望成真,而他也信守諾言,將全部獎金轉給了前妻米列娃,她和子女們也從此有了生活保障。
愛因斯坦同第一任妻子米列娃圖片來源: CPA Media Co. Ltd./UIG/IMAGO 3. 「相對」正確的諾貝爾獎 在相對長的時期內,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直無法得到諾貝爾評選委員會的認同。專家們認為,相對論純屬理論推測,他們則更看重能夠試驗驗證的結果。
在國際學術界的強勁壓力下,諾貝爾委員會終於在1921年宣佈愛因斯坦 獲獎,但獲獎理由中開宗明義,是為了表彰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官方的頒獎理由中,相對論甚至隻字未提,因為評委會內部對此仍有爭議。
1921年,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但獲獎理由中並未提及相對論。圖片來源: UIG/IMAGO 4. 數學與醋意 坊間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宣稱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的妻子曾同一位數學家偷情,惹得諾貝爾醋意大發,所以就沒有設立數學獎。事實上,諾貝爾從未結過婚,所謂妻子同數學家偷情一說自然也是無稽之談。
至於他為什麼沒有設立數學獎,有一個更為合理的解釋:諾貝爾認為,數學不能直接「造福於人類」。
5.男人的世界 麗澤‧邁特納(Lise Meitner)在發現核裂變現象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但1944年,諾貝爾獎 最終卻被化學家奧托‧哈恩(Otto Hahn)一人所得。邁特納一生中總共被提名了48次之多,但最終卻無緣於諾貝爾獎。
女科學家喬斯琳‧貝爾‧伯奈爾(Jocelyn Bell Burnell)是脈沖星的主要發現者,但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卻授予了她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 Antony Hewish)。這兩位女性科學家的遭遇是科學領域婦女遭受結構性歧視的典型案例。
6. 拍賣場上的諾貝爾獎牌 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s )去世後,他的家人為了償還拖欠稅務局的款項,就把克裡克的諾貝爾獎牌送去拍賣,最終以200萬美元成交。克裡克是因為發現DNA結構而在1962年獲得諾貝爾獎項的。
而克裡克當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獎的同事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也在2014年公開拍賣了自己的獎牌,成交價高達480萬美元。不過,買家最終還是將獎牌物歸原主。
這兩起拍賣案例說明,時隔幾十年之後,諾貝爾獎牌還是會被視為珍寶,所謂「科學無價」由此可見一斑。
在科學領域,諾貝爾獎可以說是最具份量的獎項。此外,諾貝爾和平獎、文學獎也具備相當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F. Vergara 從1901年首次頒獎起,已經有九百餘人或機構獲獎。而發明家諾貝爾(Alfred Nobel)去世時留給基金會的3158.72萬瑞典克朗遺產,如今已經達到了1.69億歐元。諾貝爾遺囑中,本來只設立生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六十年代增設了經濟學獎。由於該獎項並沒有在遺囑中有所體現,因此嚴格來說經濟學獎並不是「諾貝爾獎」,其正式名稱是「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所需資金也是由瑞典央行「永久性全額撥付」予諾貝爾基金會。圖為諾貝爾獎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F. Vergara 2014年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是迄今最為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獲獎時她只有17歲。最高齡的得主是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他因在鋰電池領域的開拓性研究而獲頒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已經97歲了。而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60歲。
圖片來源: Reuters/NTB Scanpix/C. Poppe 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女性獲獎者只有五十餘位。其中,居裡夫人(Marie Curie)曾經兩次獲獎——化學獎和物理獎各一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mpics/PA Wire 總共有4人曾經兩度獲得諾貝爾獎。除了上文提到的居裡夫人,巴丁(John Bardeen)因發明晶體管、開創超導BCS理論兩度獲得物理學獎;鮑林(Linus Carl Pauling)則因化學鍵理論研究、反對地面核試驗分別獲得化學獎、和平獎。研究胰島素氨基酸序列、開創DNA測序技術的桑格(Frederick Sanger)則曾兩度獲得化學獎。此外,國際紅十字會曾經三度獲頒和平獎,聯合國難民署(UNHCR)兩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圖片來源: dpa 各個獎項累積有49次空缺,其中大部分發生在戰爭年代。空缺次數最多的是和平獎。而在今年,文學獎也暫停頒發。評獎委員會表示,會在2019年補發今年的獎項。圖為瑞典著名詩人、文學獎評委弗羅斯滕松(Katarina Frostenson)和其丈夫法國攝影師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後者受到了性侵指控,其後的連帶反應造成了瑞典文學院的人事地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BL Schweden 歷史上,曾經有兩人主動拒絕接受諾貝爾獎。特立獨行的法國作家薩特(Jean Paul Sartre)拒絕任何獎項,因此1964年,他也順理成章了回絕了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好意。時任越南共產黨領導人黎德壽則因與美國方面簽署了越戰停火協議,而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共同獲得1973年度和平獎;但是,黎德壽認為,越南仍在戰亂中,並不屑於和平獎的偽善,因此拒絕接受。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Selva/Leemage 而被迫拒絕諾貝爾獎的則總共有4人。創作了文學名著《日華格醫生》的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則在1958年被迫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此前,《日華格醫生》早已被蘇聯當局查禁。而在瑞典文學院剛宣佈其獲獎時,帕斯捷爾納克曾激動地回電表示感謝。但是幾天後,帕斯捷爾納克就遭蘇聯作家協會開除,並受到蘇聯各媒體的討伐,不得不宣佈拒絕領獎。一直到80年代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去世多年的帕斯捷爾納克才獲平反,他的兒子在1989年12月前往斯德哥爾摩代領了該獎項。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 1937年,希特勒頒布法令,禁止德國公民接受任何諾貝爾獎項。迫於該法案,德國化學家庫恩(Richard Kuhn)、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微生物學家多馬克(Gerhard Domagk)拒絕領獎,並且一直到戰後才補領了獎項。圖為多馬克(攝於1964年)。
圖片來源: AP 希特勒頒布該法令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德國記者、和平主義活動者馮‧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獲得了1935年諾貝爾和平獎。馮‧奧西茨基曾經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揭露德國重新組建空軍、涉嫌違反《凡爾賽條約》,並因此報導而被判叛國罪入獄。獲釋後不久,納粹黨掌權執政,馮‧奧西茨基在國會縱火案次日就因其和平民主運動者身份被捕,並被投入集中營。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對納粹德國政府的國際聲譽造成了沉重打擊,希特勒更是認為,這是對他本人的侮辱。不久後,馮‧奧西茨基因病重而獲得釋放,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親自前往他下榻的醫院為其授獎。圖為集中營裡的馮‧奧西茨基。
圖片來源: Bundesarchiv 183-R70579 馮‧奧西茨基也成為了首名在拘禁中獲知自己得獎的諾貝爾獎得主。另外兩名拘禁中獲知得獎的則是來自緬甸的昂山素姬(1990年)以及來自中國的劉曉波(2010)。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iu Xia
7.諾貝爾獎 – 並不總是榮耀的光環 即便獲獎成果後來被證明純屬謬誤,正式撤回諾貝爾獎的事情還從未有過先例。例如,丹麥醫生約翰內斯‧菲比格(Johannes Fibiger)1926 年獲得諾貝爾獎 ,以表彰他發現的「寄生蟲致癌論」。後來證明,這一理論完全是錯誤的。
1949年,安東尼奧‧莫尼茲(António Egas Moniz)因發明「腦葉切除術」治療精神病患而獲醫學獎。而從今天的角度而言,這種療法不但無效,而且還是對病患的傷害。
近年來,曾發生過多起諾獎得主研究論文被撤回的事件。比如,2019年醫學獎得主雷格‧森梅扎(Gregg Semenza)的論文就因數據謬誤以及涉嫌偽造而被撤銷,不過,他的核心科研成果則繼續得到認可。
還有一些諾獎得主則因後來發表荒唐言論而受到關注。例如,1954 年化學獎 和1962年和平獎得主萊納斯‧鮑林(Pauling )晚年一直堅信大劑量服用維生素 C ,可以包治百病。1993年的化學獎得主卡裡‧穆利斯(Kary Mullis)熱衷於傳播關於愛滋病的陰謀論,並對UFO的存在深信不疑。1956年的物理獎得主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更因宣揚種族主義和優生學而引起廣泛爭議。
DW中文有Instagram !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