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關稅戰促中國經濟改革?

2019年3月25日

川普用關稅的大棒推行「美國優先」的政策,引起企業界、各盟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兩黨成員的不滿。但這一政策的一個附帶效應卻得到川普反對者的支持:敦促中國改變現有的貿易政策。

USA China Symbolbild Wirtschaftskrieg
貿易戰即將終結?圖片來源: imago/C. Ohde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中貿易談判進入最後階段,美國政界、企業代表和西方外交官呼籲川普政府堅持不懈,敦促中國進行經濟結構改革,解決美中經貿關係中的深層問題。

底特律汽車配件製造商李爾公司(Lear Corp)的稅務高管斯蒂芬‧加登(Steven Gardon)表示,川普的貿易戰提升了人們的一層期待,即它會迫使中國改革被外國政府和企業視為不公平的經濟政策。加登的公司在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全球39個國家設有工廠。

"現在這些議題被提上桌面,得到(美國)國內的政治支持,我想再走回頭路是不可能了。"加登本月在喬治敦法學院舉行的一個論壇上表示:"現在已經形成政治層面的壓力,要求從長遠解決這些問題。"

這一觀點反映了美國和國際企業界對中國經濟貿易政策的普遍看法。這一立場可以說與川普的目標不謀而合,儘管在策略上有所不同。

美中貿易談判開始進入尾聲(2019年2月21日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Reuters/J. Roberts

川普的貿易團隊稱,與中國的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這或將成為數十年來美國與中國達成的最大的經濟政策協議。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財政部長姆努欽本周前往北京,以期加速同中國副總理劉鶴的談判。而劉鶴則將於4月初前往華盛頓參加下一輪談判。

美中貿易爭端開啟8個月後,仍然不清楚是否會達成一個讓雙方都能接受的協議結果。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被認為不願在美國的壓力下進行經濟改革。而川普则表示,即便達成了協議,也可能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對中國商品的關稅。路透社的分析認為,習近平或許寧願接受川普的關稅,也不願改變中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

作為協議的組成部分,北京願意向美國發出大筆訂單,以減少貿易順差。川普政府透露,這些預計在今後6年間下達的訂單價值超過1兆美元。但大宗訂單卻可能造成美國政府不再堅持要求中國解決結構性問題,而這正是美國企業所擔心的。

美國批評中國系統性地盜竊智慧財產權、以市場準入為條件強迫外企交出商業秘密,以及向本國工業企業提供高額補貼。對以上抱怨採取回應措施,需要執政黨中共在最高層面上做出政策改革。

堅持立場

在華美國商會今年2月發布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該會成員企業中的多數支持維持或提高對中國商品的關稅,而希望美國政府加大壓力敦促中國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企業,比例比一年前翻了一番。

路透社報導指出,美國的關稅措施甚至鼓勵了中國一些傾向改革的官員和私營企業主,借中國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呼籲加快改革步伐。萊特希澤曾在2月對一些國會議員透露,一些在華的美國商人希望他在談判中"堅持住",不要"為了多賣點大豆而出賣根本利益"。

不能為了一點大豆達成不利的妥協圖片來源: Reuters/D. Kaup

當川普在3月1日的預定期限到來之前宣佈推遲實施提高關稅的措施時,在美國國內引發了擔憂,人們擔心他會為了中國的訂單而放棄繼續施壓,延誤結構性問題的解決。

自此以來,利益集團的說客、大公司高管、西方國家外交官和國會兩黨的議員一直在呼籲川普不放松立場,要求中國推進結構改革。

對華貿易立場上的鷹派人物、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上周曾警告川普,贸易談判的結果不能建立在向中國出口大豆和其他商品的基礎上,不能因為已接近達成協議,就做出讓步。

暗中為川普加油

與川普政府在鋼鋁關稅上同樣存在爭議的歐盟,在對華貿易上則與美國有著同樣的訴求,例如不滿中國的強制技術轉讓和市場準入政策。

歐盟贸易委员馬爾姆斯特倫(Cecilia Malmstrom)對中國經貿政策的評論聽起來就像出自美國貿易官員之筆,中國"混淆了國家和私營經濟之間的界限,她上個月在華盛頓的一次講話中這樣說,"企業智慧財產權被剽竊,國家直接和間接提供補貼司空见惯。這些做法的影響在國內和國外都能感覺到。"

馬爾姆斯特倫還表示,歐盟和美國的目標是一致的,但對具體措施的設想有差異。她主張採取更為多邊的立足點,稱歐盟嘗試與聯合國及日本合作,以圖通過改革世貿組織規則入手解決有關問題。

歐盟官員證實,歐盟內部對美中貿易協議對歐盟的不利影響存在擔憂。雖然對川普的具體舉措不以為然,但歐盟內部對美國的目標是支持的,一些人甚至在暗中為川普加油。

"我們不贊成單邊行動,但也沒有人真的為中國叫冤。"一位不願具名的歐盟官員對路透社稱:"北京必須明白,沒有改革,現有體制將難以維系。"

 

葉宣/樂然(路透社)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