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關門進行形式化討論不能給中國帶來變化

2010年1月12日

德國新任外交部長韋斯特韋勒近日將對中國進行就職後首次訪問。用《法蘭克福匯報》的話說,"等待他的,是一個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對自身強大充滿自信的政權"。就今後德國和歐盟應如何與中國打交道的問題,該報寫道:

韋斯特維勒對中國的態度值得關注圖片來源: AP

"韋斯特韋勒不應受人恐嚇,而應該滿懷自信地對應這種做給人看的自信,因為恰恰在人權問題上謹言慎行根本於事無補:關起門來進行的形式化討論並沒有給中國帶來變化,重判民權人士劉曉波就是最新的例子,只因行使言論自由的權利,竟被判處十一年監禁。

尊重中國的強大更要求我們無須再顧忌一些敏感問題。聯邦總理、德國外交部長和其它西方國家政府對判決劉曉波一事進行的溫和批評竟然被北京外交部稱為'干涉內政',予以駁斥。對中國壓制言論自由的行為保持沉默不能軟化北京抵制西方的原則態度,聲稱中國人由於文化原因不能接受公眾批評的說法也是無稽之談,因為甚至在中國國內,聲援劉曉波的人也發出了明確的訊號。

德國經濟界提出,討論人權問題會危及對華貿易。就算這一看法過去一度正確,但它現在已失去了說服力。中國與世界經濟已緊密結合,不可能走回頭路。也許賣給中國的火車頭會少一兩個,但交織的經濟已度過最寒冷的政治冰川期。"

文章認為,對華政策不僅涉及德中雙邊關係、也涉及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因為"歐盟作為集體才具有與中國在同等高度進行對話的政治份量和經濟實力","歐洲必須以一個聲音與北京對話"。文章引用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去年的一份調研報告寫道:

"歐洲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對中國提出的最大要求上,把對北京施加壓力和給予鼓勵結合起來,團結一致去實現這些要求。調研報告的作者們得出的結論是,歐盟應該促使美國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以便共同對應中國的挑戰。這也因為美國政治家一度看好美國和中國組成'兩國集團',但這一想法已失去了吸引力。歐巴馬總統去年十一月訪華時,北京領導人讓他撞了南牆,他們對任何問題都沒有做出讓步。

哥本哈根會議期間,工業國把決策取決於中國的同意,這是一個錯誤。如果中國不願承擔責任,那麼其它國家就應該走在前面。通過靈活的外交、政治壓力和經濟鼓勵,其它大國完全可以把中國拉入同一行列之中。

所以,與中國打交道時,需要多一點現實主義、少一些一廂情願。北京領導人不會輕快地滿足西方的願望。認識到這一點,才朝著更現實的對華政策邁出了第一步。"

摘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