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離岸解密」來龍去脈

2014年1月23日

國際調查記者聯盟周二發表一份機密報告,披露中國權貴擁有海外資產。參與該項目調查活動的《南德意志報》記者吉森(Christoph Giesen)接受德國之聲訪問,談及「離岸解密」的調查過程。

圖片來源: Fotolia/Trueffelpix

德國之聲:"離岸解密"項目是如何開始的?

吉森(Christoph Giesen):國際記者調查聯盟(ICIJ)在兩年前收到一個260GB的移動硬碟,裡面列出130000個離岸公司持有者,公司註册地點遍及英屬維京群島、薩摩亞、馬紹爾群島和英屬開曼群島等地。這份文件經過了國際記者調查聯盟的分析, 2013年4月發表了第一波的報導,內容涉及德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和英國等國人士的離岸公司。一直沒有被公開的是有關中國的部分。因為硬碟裡的名單上所出現的名字中,有四分之一,或幾乎是三分之一都是華裔姓名。 這些人來自台灣、香港或中國。我們在一年前核對了幾個名字, 找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人名,最後決定要有目的性地分別進行調查。這個工作從去年夏天就展開了。7月底我們聚集在香港舉行了一次討論會,思考如何系統性地分析這些資料。之後的四五個月中我們分工合作進行調查。

您在這個項目中負責哪些工作呢?

最重要的工作其實是辨識資料中的人名。與德國或美國名字不同,要辨認中文人名相對困難。資料庫中的名字都是用拼音書寫,要確認一個姓名是否就是某人,這是我們遭遇的最大難題。 如果是較複雜的德文名,我們幾乎能立即確定此人的身份,但是核實中文姓名卻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我們進行了分工,第一階段先列出我們可能感興趣的政治領導人親屬、富豪、知名巨星等名單,大概想出了1萬至2萬人。之後再將這些姓名與資料庫中的13萬人名單核對,最後找出超過35000個中文人名。接下來檢查是否出現重複的人名。通過比對護照復印本、生日和地址證實這是我們要找的對象,而不是同名同姓者。

調查相關資料歷時多久?

大約半年。7月底在香港開會後,我們花了3、4個月的時間密集調查。部分團隊人員在歐洲,在華盛頓、紐約、香港或台灣也有人負責調查。國際團隊中有能夠說讀寫中文的人,也有熟悉離岸公司作業方式的經濟專家。

國際調查記者聯盟周二發表機密報告,披露中國權貴擁有海外資產。圖片來源: icij.org

調查過程中還有什麼樣的阻礙?

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我們幾乎無法獲得中國方面的反應。我們很早就開始設法與這些人接觸,向他們發出電子郵件或一般信件,也試過撥打電話確認對方是否收到信。中國的工作模式與其它地方很不同。在歐美國家,當你想詢問某間公司董事的財務狀況時,對方的新聞聯絡處總會在2、3個小時內回復。中國的情形則多是無人回應,在鍥而不捨的追問後,才終於有人告訴你"我們收到了,但是不予置評"。

如何確保調查活動不被監控?

我們知道中國政府會注意到這個項目。ICIJ的做法是用加密的電子郵件交換訊息,而且多數負責調查的人員都不在中國,而是分散在香港、台灣、歐洲和美國等地。此外,我們也在網路上的加密論壇中交換資料。我們刻意將論壇設置在德國的伺服器下,讓全球記者在德國的網路平台交流。身在中國的工作人員只能透過VPN軟體才能進入這個論壇。

國際記者調查聯盟在20134月就發表第一波的"離岸解密",這兩次的解密內容最大的差異為何?

最大的差異在於,有關中國的報告中出現的都是頂層人物,涉及中國過去30年間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及其親屬。這是相當特殊的情況。名單中出現許多高層人士的家屬,包括現任和前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共產黨總書記,以及前總理溫家寶和李鵬。這勾勒出一個國家的面貌,其它的"離岸解密"則不是這個情況。在第一波的"離岸解密"中,雖然也牽連到重要政治人物親屬,例如阿薩拜疆獨裁者的女兒或前哥倫比亞總統的兒子都出現檔案中,但是如今的報告牽扯到的是中國極其重要的政治人物家屬,這是截然不同的規模。

採訪記者:張筠青

責編:苗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