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並不比德國人更易犯罪
2016年12月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一起嚴重犯罪行為使本已情緒化的爭論再趨激烈:在弗萊堡,一名女性在回家路上遭到強暴並被殺害。涉嫌作案人是一名來自阿富汗的未成年難民。不過,聯邦刑事局(BKA)提供的數字顯示,不能以這一個別事件視為說明難民普遍"危險"的證據。該機構日前公佈了相關年度報告。取名為"與移民有關的刑事犯罪"的該報告提供了2016年最新數字。
最頻繁犯罪行為:無票乘車
該統計報告中的所有數字都與"移民"有關,所謂"移民",既指避難申請者,也包括獲得庇護權的人、獲得"居留容忍"身份的人、內戰難民和沒有居留許可證的人。
報告顯示,從2016年1月至7月,所有這些移民的刑事犯罪行為數量減少了36%。具體而言,警方共記錄了14.25萬件犯罪行為和企圖犯罪行為。聯邦刑事局沒有提供同期德國人刑事犯罪行為統計數字作為比較。不過,有2015年的數字:那一年,德國國內登記在案的刑事犯罪行為共約630萬件。
刑事犯罪行為中約有一半屬於造假和偷竊,各佔30%和27%。"造假"行為中,無證乘車約佔三分之二;偷竊行為中,商店偷竊所佔比例相同。
侵犯個人自由權的犯罪行為的佔比為23%,構成另一重點。此類行為中有五分之四是人身傷害;毒品犯罪佔7%;性侵佔比1.1%,居末位。
報導偏頗
對各群體的犯罪嫌疑有所不同。與敘利亞人、阿富汗人和伊拉克人的總數相比較,犯罪行為數量極小;阿爾及利亞人、摩洛哥人、突尼斯人,以及來自喬治亞和巴爾干國家的人的情況正好相反:尤其在偷竊犯罪上,他們被懷疑作案的比例超出平均水準。至於有多少案件不止於懷疑層面,而是調查進展到起訴判刑,對此,警方的刑事犯罪統計報告未能作出說明。聯邦刑事局的報告也沒有提供造成相關區分的理由。
來自明斯特的犯罪學家瓦爾布格(Christian Walburg)批評說,有關非德國人的刑事犯罪情況的報導主要集中於重大暴力事件,尤其在年輕人是疑似作案人的情況下更其如此。然而,若從統計學角度看,此類犯罪在整個刑事犯罪現象中比例很小。瓦爾布格在2014年的一份取名為"移民和青少年犯罪"的評估報告證實了這一點。偏頗報導造成的一個結果是:很多人對此類犯罪行為的發生頻率和危險程度做出不切實際的過高估計。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