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難民站紀實:逃亡的終點 新生的序幕

陳家俊2016年1月2日

2015年,德國接收逾100萬名難民,超越原先估計的80萬人。隨著大批難民到達,也引發一些社會爭議。不過,在爭議聲中,歡迎難民的工作仍在進行。記者走訪科隆-波昂機場的難民中轉站,實地瞭解他們的運作。

Deutschland Flüchtlinge
難民乘坐火車抵達科隆機場後,有志願者陪同前往難民中轉站圖片來源: DW/C. Ka Chun

(德國之聲中文網)12月中旬某日的一個黃昏,一班列車從接壤奧地利邊境的德國南部城市帕紹(Passau),載著200多名來自中東國家的難民,徐徐駛進科隆-波昂機場火車站的1號月台,帶著一眾難民開展新生活的希望。這已是抵達科隆的第46班"特別火車",志願者夾道歡迎:他們的任務不單是向難民派發食物和衣服,溫暖的款待更為重要。

北威州是德國接收最多難民的聯邦州。在科隆,當地市政府今年9月於科隆-波昂機場外的空地設置難民中轉站,三個月來經此接收的難民人數已達25000人。難民乘坐火車從德國邊境來到這兒只是第一步。在短暫逗留中轉站期間,他們會獲得食物、緊急醫療及衣物等援助,之後便會分派到北威州內不同的難民營入住。雖然難民逗留只有數小時,但背後卻需要龐大的準備功夫。

當天下午3時許,距離火車抵達時間,還有兩個多小時,工作人員已在場打點一切。中轉站主要有兩個帳篷,工作人員會根據不同方言的難民,分批安排他們入坐休息,也方便負責翻譯的志願者與他們溝通。志願者把水、香蕉、巧克力放在每桌上,帳篷裡也有緊急藥物,還有嬰兒車和輪椅,照顧不同需要。

德國之聲記者實地走訪科隆/波昂機場的難民中轉站,並與科隆市政府代表進行訪問圖片來源: DW/C. Ka Chun

難民最需要的資源? 無線上網

不過,難民最需要的資源卻並非這些。負責中轉站的科隆市政府代表菲根(Peter Figgen)表示,至今已迎接過40多班載有難民的火車,發現他們抵達後最需要是無線上網,因此中轉站的帳篷內都提供這服務,"因為他們長途從家鄉來到德國,可能一、兩星期或是更長的時間,沒有與家人聯絡,因此到達後都希望通過網路,向家人朋友報平安。"

下午4時半, 志願者進行當天行動開始前最後一次會議。菲根向他們講解難民抵達後的工作流程。縱使志願者忙於作最後準備,記者在帳篷內遊走採訪期間,仍然受到他們的熱情感染。"我從9月22日,第一班火車到來,就在這兒當志願者幫忙。""我們是第一次來到,就是下班後就來幫忙。"每個志願者背景不一,但有共同目標,就是要給難民最溫暖的款待。

志願者:給難民最溫暖的款待

23歲來自阿富汗的女孩Neellab在科隆市政府內的移民部門工作。每當載有難民的火車抵達科隆,她就會到中轉站擔當志願者,負責翻譯工作。回想14年前,她自己也是背著難民的身份,從受到塔利班統治丶戰火連年的阿富汗逃到德國。"爸爸跟我說你是女孩,在這個國家(阿富汗)不能工作,只有在家中,什麼也做不了。由於他當飛行員,我們家境不錯,所以就可以帶著我們一家九口,乘坐飛機來到德國過新生活。現在我有自己鍾愛

阿富汗女孩Neellab在中轉站擔當志願者,負責翻譯工作圖片來源: DW/C. Ka Chun

的工作,覺得很開心。"

作為過來人的內拉布說,看到德國人民歡迎難民的情況,深受感動,如今她轉換身份回饋社會,也希望經過長途跋涉、初來到德國的難民,感受到一種親切感。不過,她認為針對難民政策,政府也必須思考前路。"情況繼續下去的話,我們沒有足夠地方安置他們、讓他們接受教育和工作,這也先要想辦法解決。"

父母來自中東、在德國土生土長的Daniel,本身在科隆的空軍基地工作。他也是在下班後趕來難民中轉站幫忙,為他們提供食物丶衣服丶翻譯等。"梅克爾總理的決定是正確的,他們(難民)什麼都沒有,德國人願意幫忙,而我也想幫助他們,因此不應該停止接收難民。"

送上衣物鞋子 最重要還是簡單微笑

中轉站裡,還設有一個數十平方米的空間,儲存了數以千計的鞋履和衣服,都是由民間人士捐贈,轉送有需要的難民,而整個計劃也是由志願者自發。生活在科隆的Tanja,原是家庭主婦,自9月起參與有關志願服務,現在更負責衣物援助的管理工作。對她來說,無論4年前,從電視看到日本311大地震與海嘯的天災,或是如今歐洲難民潮的人道危機,均啟發她要從家裡走出來。"對我來說,兩件事件都沒有分別,因為人們都面對危險,需要援助,他們擁有的較我們少,因此要幫助他們。"

志願者Daniel下班後趕來難民中轉站,為難民安排食物、衣服、翻譯等圖片來源: DW/C. Ka Chun

Tanja她說,起初接收回來的衣物,只有三大包,如今禦寒衣物丶鞋屐,甚至是全新的內衣褲,均應有盡有,這也得靠網路上宣傳,引發民間支持。難民走過漫天戰火,逃到他們認為最幸福的國度,走得連鞋子也破掉,志願者遞上一雙新鞋,讓他們在這國家的路途中,走得更舒適。但Tanja認為最重要並非物質,而是一個無價、簡單的微笑,才是最重要。

載著200多名難民的火車在當天下午5時半左右終於抵達,志願者在月台上拿著"Refugees Welcome"(歡迎難民)的橫幅,歡迎他們來臨。車上的難民看著車窗外的情景,眼神從起初的好奇轉化成充滿希望-走遍千里後,終於可以舒一口氣。

Tanja自9月起參與有關志願服務,現在更負責衣物援助的管理工作圖片來源: DW/C. Ka Chun

記者記得難民戰負責人的提醒:剛剛抵達的難民或許對鏡頭較為敏感,記者採訪時應多加留意。記者一直沿路拍攝,部分難民看到陌生人在拍照,起初也報以懷疑的眼神,但只要說聲"你好",他們也會親切回應,展露笑容。

短暫的逗留 前路未知之數 

難民們在志願者陪同下到中轉站的帳篷稍作休息,由於當局規定,志願者向難民提供服務期間,均不可在帳篷內拍攝採訪,記者僅可以從帳篷外窺探,看見志願者與難民的互動,與小孩玩耍,提供食物等,另一部分志願者則拿著紙筆,記下每一位難民所需要的衣物,從帳篷與衣物儲存室之間來回跑動,向他們送上溫暖。

位於科隆/波昂機場的難民中轉站圖片來源: DW/C. Ka Chun

24歲的Zabihullah是當天少數能操流利英語的阿富汗難民之一。他憶述,從阿富汗經伊拉克轉到土耳其,每天起碼花上8小時徒步攀山涉水,然後再轉從水路到希臘,再經過馬其頓、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等國家,花上20天時間才抵達德國。縱使疲憊不堪,但來到這"幸福國度",接過志願者提供的全新衣物鞋屐,也難掩開心興奮之情,期待新生活。

話未說畢,帳篷內的志願者叫著Zabihullah的名字,意味他是時候要離開中轉站,轉到其他難民營生活。看著他們步上旅遊大巴,再慢慢駛離中轉站,志願者這天的工作已經完成。不過,即使受到熱情溫暖的歡迎,下一步要待在難民營多久丶最終能否留在德國,他們未來會面對什麼遭遇還是未知之數。對一眾難民來說,抵達德國只是另一端漫長過程的序幕。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