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發布會上指出,阿什金(Arthur Ashkin)發明了一種"光學鑷子",能夠使用雷射來抓取、移動微小粒子,同時,細胞、細菌等微生物在被移動時不會受到損傷。這是一種全新的工具,有助於觀察、控制生理機制。
穆魯(Gérard Mourou)和斯特李克蘭(Donna Strickland)則研究了一種產生"高強度、超短時光脈沖"的方法。這種被稱為CPA的脈沖放大技術為基礎科學以及應用科學研究開拓了一片全新的領域,它能夠讓雷射以極高的精確度在各種材料上進行切割、鑽洞等操作,甚至還能對生物組織進行相應操作。這種技術已經在眼科手術中得到廣泛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斯特李克蘭也成為史上第50位諾貝爾獎女性得主、第3位物理學獎女性得主。而阿什金則成為了獲獎時最高齡的諾獎得主(96歲)。
在科學領域,諾貝爾獎可以說是最具份量的獎項。此外,諾貝爾和平獎、文學獎也具備相當的影響力。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F. Vergara從1901年首次頒獎起,已經有九百餘人或機構獲獎。而發明家諾貝爾(Alfred Nobel)去世時留給基金會的3158.72萬瑞典克朗遺產,如今已經達到了1.69億歐元。諾貝爾遺囑中,本來只設立生理醫學、物理、化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六十年代增設了經濟學獎。由於該獎項並沒有在遺囑中有所體現,因此嚴格來說經濟學獎並不是「諾貝爾獎」,其正式名稱是「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所需資金也是由瑞典央行「永久性全額撥付」予諾貝爾基金會。圖為諾貝爾獎章。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F. Vergara2014年和平獎得主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是迄今最為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獲獎時她只有17歲。最高齡的得主是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他因在鋰電池領域的開拓性研究而獲頒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已經97歲了。而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60歲。
圖片來源: Reuters/NTB Scanpix/C. Poppe在一百多年的歷史中,女性獲獎者只有五十餘位。其中,居裡夫人(Marie Curie)曾經兩次獲獎——化學獎和物理獎各一次。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empics/PA Wire總共有4人曾經兩度獲得諾貝爾獎。除了上文提到的居裡夫人,巴丁(John Bardeen)因發明晶體管、開創超導BCS理論兩度獲得物理學獎;鮑林(Linus Carl Pauling)則因化學鍵理論研究、反對地面核試驗分別獲得化學獎、和平獎。研究胰島素氨基酸序列、開創DNA測序技術的桑格(Frederick Sanger)則曾兩度獲得化學獎。此外,國際紅十字會曾經三度獲頒和平獎,聯合國難民署(UNHCR)兩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圖片來源: dpa各個獎項累積有49次空缺,其中大部分發生在戰爭年代。空缺次數最多的是和平獎。而在今年,文學獎也暫停頒發。評獎委員會表示,會在2019年補發今年的獎項。圖為瑞典著名詩人、文學獎評委弗羅斯滕松(Katarina Frostenson)和其丈夫法國攝影師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後者受到了性侵指控,其後的連帶反應造成了瑞典文學院的人事地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IBL Schweden歷史上,曾經有兩人主動拒絕接受諾貝爾獎。特立獨行的法國作家薩特(Jean Paul Sartre)拒絕任何獎項,因此1964年,他也順理成章了回絕了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好意。時任越南共產黨領導人黎德壽則因與美國方面簽署了越戰停火協議,而與時任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共同獲得1973年度和平獎;但是,黎德壽認為,越南仍在戰亂中,並不屑於和平獎的偽善,因此拒絕接受。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Selva/Leemage而被迫拒絕諾貝爾獎的則總共有4人。創作了文學名著《日華格醫生》的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Борис Леонидович Пастернак)則在1958年被迫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此前,《日華格醫生》早已被蘇聯當局查禁。而在瑞典文學院剛宣佈其獲獎時,帕斯捷爾納克曾激動地回電表示感謝。但是幾天後,帕斯捷爾納克就遭蘇聯作家協會開除,並受到蘇聯各媒體的討伐,不得不宣佈拒絕領獎。一直到80年代戈爾巴喬夫上台後,去世多年的帕斯捷爾納克才獲平反,他的兒子在1989年12月前往斯德哥爾摩代領了該獎項。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kg-images1937年,希特勒頒布法令,禁止德國公民接受任何諾貝爾獎項。迫於該法案,德國化學家庫恩(Richard Kuhn)、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微生物學家多馬克(Gerhard Domagk)拒絕領獎,並且一直到戰後才補領了獎項。圖為多馬克(攝於1964年)。
圖片來源: AP希特勒頒布該法令的直接原因,是因為德國記者、和平主義活動者馮‧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獲得了1935年諾貝爾和平獎。馮‧奧西茨基曾經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揭露德國重新組建空軍、涉嫌違反《凡爾賽條約》,並因此報導而被判叛國罪入獄。獲釋後不久,納粹黨掌權執政,馮‧奧西茨基在國會縱火案次日就因其和平民主運動者身份被捕,並被投入集中營。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對納粹德國政府的國際聲譽造成了沉重打擊,希特勒更是認為,這是對他本人的侮辱。不久後,馮‧奧西茨基因病重而獲得釋放,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親自前往他下榻的醫院為其授獎。圖為集中營裡的馮‧奧西茨基。
圖片來源: Bundesarchiv 183-R70579馮‧奧西茨基也成為了首名在拘禁中獲知自己得獎的諾貝爾獎得主。另外兩名拘禁中獲知得獎的則是來自緬甸的昂山素姬(1990年)以及來自中國的劉曉波(2010)。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Liu 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