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青少年搞科研"50歲了!

Gudrun Heise2015年6月3日

"青少年搞科研"誕生之時就提出了響亮的口號:"為明天尋找科學家"。50年來它為德國發現了許許多多傑出的科研人才。

Deutschland Jugend Forscht
第一屆「青少年搞科研」頒獎儀式圖片來源: Jugend Foscht

(德國之聲中文網)"為什麼正方形一個木塊不是橫在水中,而是只露出一角?"用科學語言來表述就是:使用初等數學方法計算出有著正方橫截面的均質物體的穩定浮層。當年的年輕少女安東(Gisela Anton)找到了答案並在1975年榮獲了物理類的第一名。很多人都是通過"青少年搞科研"()比賽活動最終走上了科研道路,安東是其中的例子之一,今天,安東在紐倫堡-埃爾蘭根大學任實驗物理學教授。

為聰明頭腦想出的聰明主意

1965年,當時《明星》雜誌的主編南倫(Henri Nannen)發起了面向全德國的青少年科技比賽活動。當年有244名中學生參加,而50年後的今年,參加這個比賽的人數是近當年的50倍,即11502人申請參加比賽。"青少年搞科研"顧名思義,旨在喚起年輕人對科研的熱情。1967年前,這個活動按性別分開舉辦,女孩跟女孩賽,男孩跟男孩賽。之後比賽就不再按性別進行了,而是按照不同的領域。

腦筋活,雙手巧,科學家的材料

"青少年搞科研"分7個項目進行比賽:化學、生物、物理、技術、數學/訊息、地理以及空間科學,另加一個工作世界。申請者不得超過21歲。個人和小組形式均可參加。"學生試驗"是特別列出的項目,參加者年齡不得超過14歲。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Weihrauch

比賽分地區賽、州賽和聯邦賽。地區賽接受每個參加者的試驗作品,獲勝者進入下一級州比賽,州比賽獲勝者進入聯邦賽。評選委員會不僅對交上來的試驗作品進行甄選和評估,而且還經常把它們送交給大學或科研部門,讓科學家用專家的眼光對它們進行最高水準的評估。

250個合作夥伴,1000萬資金

科研需要資金。"青少年搞科研"的經費來自科學界和經濟界。為舉行這樣的活動,每年大約有250個夥伴單位捐獻總共超過1000萬歐元的資金。提供資金的有高校、基金會、中型企業和全球作業的公司。一些大企業在各州直接擔負起贊助的角色。

活動本身則由"青少年搞科研基金會"策劃和實施,該組織是不贏利的,它由聯邦政府、經濟界、學校以及該活動發起者《明星》雜誌聯合組成。活動策劃小組的主席分別由聯邦教育部和科技部輪流擔任。聯邦總統也在這裡扮演了不可小覷的角色:自1997年以來他便是這個活動的名譽主辦者以及出資者。

從年輕的科研者到真正的專家

年輕的科研者中,大部分人到了後來的職業生涯,也還堅守著最初的科研方向。比賽常常為今後科學上以及經濟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礎。讓我們來看看馮‧貝希托海姆(Andreas von Bechtolsheim)的例子,他是SUN-Microsystems的創辦人;中小學學生水準測試(Pisa)的發起人施萊歇(Andreas Schleicher)曾是"青少年搞科研"的優勝者。

能夠參加比賽,都獲得一份榮譽,此外,還有嘉獎:金錢嘉獎、物質鼓勵以及到著名科研單位做實習等等,還有外出考察。德國科學基金會(DFG)為"最佳跨學科成就"提供一份獎勵;德國聯邦總統為"非凡工作"提供一份獎勵;德國聯邦總理的獎勵是為"卓越工作獎"。今年5月30日為聯邦比賽的優勝者舉辦了頒獎儀式。聯邦總統高克和聯邦教育部長萬卡(Johanna Wanka)出席儀式並頒獎。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