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兩年前,2023年夏天,中國青年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21%以上,之後,國家統計局暫停公佈新的數字。直到2023年底,調整了統計方法後,才重新發布青年失業率:當年12月的數字是14.9%。
而如今,青年失業率再次攀升,則顯示中國經濟危機持續。許多年輕人對未來感到憂慮。
在工業城市唐山的一所大學,學生們正趕去上下午的課。這所河北高校不算名牌大學。因此,大多數學生對就業前景感到不太有把握。
22歲的張曉娜(音譯)就讀通信工程大三。她說:「我覺得找工作不會容易。即便找到了,肯定也不是理想中的,比如薪水低、工作時間長、工作條件差。我的學歷可能不夠好,我只有本科。唐山的大學也不是名牌大學。」
但即便名牌大學,如今找到好工作也並非易事。大學畢業生送外賣的消息更是屢見不鮮。還有人離開城市,返回老家農村,與父母同住。
就業難的中國年輕人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9月中旬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付凌暉努力傳遞樂觀情緒。他說,中國經濟總體運行平穩。
這位發言人提到8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其中30-59歲城鎮失業率是3.9%,外來農民工城鎮失業率是4.7%。
這聽上去頗為穩健。但如果仔細查看統計數字,會發現,8月16-24歲城鎮調查失業率已攀升至18.9%。
高校畢業生創新高、經濟轉型、新冠清零政策影響持續
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中心(Merics)分析師德林豪森(Katja Drinhausen)表示:「年輕人失業率如此之高的一個主要因素是,今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的確創紀錄地高,他們直接湧向就業市場。」
「不過,這一數字當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是中國政府必須應對的。一是經濟轉型以及自動化給就業市場帶來的影響,許多行業都在進行現代化革新,一些領域在發生變遷。此外,儘管新冠清零政策已過去數年,經濟仍受重創,民營企業投資、新增就業的積極性也有限。」
此外,德林豪森指出,與美國的貿易爭端也是影響因素之一。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以及對中國企業實施其它限制,也導致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加劇。
「中國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十分依賴於國際市場,過去十分依賴於美國。這一領域的小企業也受到衝擊。」
政府措施收效不明顯
今年夏天,中共領導層制定新的措施應對青年失業問題。比如,企業招收應屆畢業生可獲得補貼。不過,迄今為止收效不明顯。
兩年前,中國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就引發廣泛關注。2023年夏,這一數字達到創紀錄的21%以上。中國國家統計局隨後暫停發布新數據。直到2023年底,調整了統計方法後,才恢復發布該數據。當時,青年失業率下降了六個百分點。
而如今,儘管調整了統計方法,青年失業率仍幾乎恢復到過去的水準,顯示出形勢的嚴峻。
現有數字還僅反應部分現實
墨卡托中國中心的德林豪森表示,即便是現有的數字,也只反映出中國的部分現實。「比如說,該數字是城鎮地區的青年失業率。也就是說,農村教育水準往往更低的人群並未包括在內,他們從事非正式工作的比率更高。」
兩年多來,新冠疫情以及「清零」政策給中國社會帶來不同的問題,例如,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上升、民眾出行不便等。近期更傳出新冠康復者求職被歧視的情況。
圖片來源: REUTERS根據亞洲開發銀行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繼2021年中國經濟出現復甦後,2022年和2023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會放緩。原因是中國國內需求低迷的情況仍未改善。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20日對中國今年的增長預期進一步下調至4.4%。這個數字遠低於年初北京設下的5.5%目標。下調主因是中國抗疫採取強硬的清零政策、廣泛封控影響經濟活動,加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劇了對中國經濟的壓力。
圖片來源: STR/AFP/Getty Images近日一篇題為「我躲在上海虹橋的衞生間,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網路上引發熱議。文章內容講述了一名新冠康復者求職碰壁,被發現住在上海虹橋車站廁所衞生間,她表示「現在招工都不要感染過陽性的人」。對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關注到相關情況,並指出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呼籲對新冠康復者給予更多的關心,「不能給他們貼標籤,不在他們的工作生活中設檻,不能讓他們生活在不該有的陰影下。」
圖片來源: Koki Kataoka/The Yomiuri Shimbun/AP/picture alliance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6月中發布的最新經濟指標數據,疫情衝擊對就業的不利影響仍然持續。從總體失業率來看,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是5.9%,16-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今年中國大學應屆畢業生達1076萬人,比2021年多出167萬人,規模和增幅皆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國家統計局已表示,隨著畢業生投入就業市場,可能進一步加重就業壓力。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北京以「動態清零」為原則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國希望最大程度地減少境外輸入感染病例的風險,因此一直採取嚴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後還必須接受嚴格的隔離。而在中國境內,一旦發現確診案例,就會立即實施大規模核酸檢測和封控。外界預測,健康碼和常態化核酸檢測將成為中國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圖片來源: Wang Zhao/AFP上海等城市曾經經歷長達數周的隔離,不僅讓許多居民面臨收入損失、家庭分離,吃飯難、看病難也是讓人發愁的問題。在疫情嚴控之下,民眾抱怨民生物資匱乏,快遞物流人力運力不足導致配送不及時,而民眾看病就醫的渠道也受到種種限制。西安封城期間,曾發生過孕婦因核酸檢測有效期超時而在醫院外等待過久不幸流產、心梗患者因無核酸檢測被拒診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圖片來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中國在防疫期間引入「健康碼「措施。對於各地居民來說,健康碼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另一張身份證,只要健康碼變成紅色,通常就意味著相關人員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觸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則發生了「天降紅碼」的狀況。今年4月,一些村鎮銀行的儲戶發現無法使用網上業務,他們向監管機構提出投訴,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終未能獲得答覆。儲戶於是前往河南村鎮銀行取錢,卻發現自己的健康碼變紅,從而被強制隔離或者限制出行,但他們的核酸檢測都顯示陰性。這起事件在網上引起熱議,人們開始質疑,原本用於防疫的大數據是否遭到濫用,甚至成為「維穩」的工具。
圖片來源: 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在過去兩年半的疫情中,中國進一步縮緊對社會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眾因為未按時參加核酸篩查,被以逃避核酸檢測為由列入「失信名單」。旅美的中國人權律師滕彪認為,中國政府利用高科技與其他現代有效監控的技術,對公民社會進行全面的監視與控制,而在疫情期間,中國政府也累積了更多控制社會流動的經驗,可以預期的是,即便疫情結束,這套防疫措施也會持續。
圖片來源: Hecotr Retamal/AFP上海封城後,來自英文run的「潤」一詞成為中國的網路流行詞。除了許多在上海的外國人在解封後逃離上海,連曾為中國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國經濟學家郎咸平也被指已舉家從上海遷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資移民諮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計,由於嚴苛抗疫加上經濟放緩,約有1萬名中國富人正尋求離開中國。若他們移民成功,將從中國帶走480億美元。
圖片來源: Xinhua/IMAGO 在唐山的這所大學,不少大學生因為就業市場緊張而努力備考公務員。畢竟,在危機時期,公務員被視為穩定的工作。還有人希望進一步提高學歷,比如22歲的顏愛民(音譯),他就讀通信與網路工程。
「一方面我正在準備考研,雖然學歷現在也沒什麼用,但高一點總沒壞處。另一方面,我也嘗試在本專業之外繼續學習,拓寬知識面。可能對找工作有幫助。」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