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非典衝擊下的在德華文報刊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5月22日

在德國為數眾多的華文刊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不以盈利為目的,如文學性較強的「德國導報」和「萊茵通信」,另一類如「華商報」,在提供商業訊息的同時兼能盈利。無論是哪一類,這些報紙和雜誌都能在原本不大的華人圈子裡依照自己的定位把刊物辦得有聲有色,從而贏得屬於自己的讀者群。

在德華文報刊競爭激烈圖片來源: Illuscope

德國導報

創辦於1989年的「德國導報」最初名為「真言報」,它曾是全德學聯的不定期內部通訊,之所以取名為真言,是為了配合當時中國大陸的學生運動,著重反映海外留學生的反響。九十年代中,報紙的政治色彩漸趨淡化,繼而轉變成為在德留學生自由發表意見、交換思想的訊息性和文化娛樂性報紙,繼而該名為「德國導報」。德國導報主編王鳳波在談到報紙的定位時這樣說:

「德國導報是中國學生學者在德國的原創報紙,特點是自己創作,突出原創性。雖然沒有任何稿酬,但因為報紙很有特色,給在這兒的留德學人學者一種感覺,即這是我們自己的報紙,所以讀者很有認同感,願意寫,投稿踴躍。」

這份24版的報紙每月發行量為15000份,發行渠道除個人訂閱外還包括在各個城市的火車站報亭出售以及免費寄送。德國導報每份一年20歐元的訂費實在不能算高,那麼導報是如何維持自身的運轉的呢?

「辦報的經費幾乎完全靠廣告收入,訂費收入有限,只能佔到10%左右。廣告主要來源是中國人在德國辦的旅行社。在非典型肺炎發生之前,廣告收入與辦報支出大體相當。非典發生後,旅行社這部分幾乎都沒有了,接下來幾個月的廣告收入估計也會很少。今年的後半年我們已經做好貼錢發行的準備,我們的資金大約能支撐半年。」


萊茵通信

與德國導報類似,創立於1987年的「萊茵通信」是集文學、時尚、咨詢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雜誌。雜誌面向整個歐洲的讀者,雙月刊,發行量為2600份。雜誌的訂費和銷售額只佔刊物收入的30-40%,絕大部分收入來自廣告,特別是旅遊公司的廣告。萊茵通信主編胡波在談到非典對雜誌的影響時說:

「如果非典的影響能夠在半年到一年之內消除,那麼就不會影響到刊物的生存。我們也許會降低刊物印張,從一定程度上平衡費用的支出。」

胡波認為,非典的到來迫使雜誌社開始思考,如何扭轉目前雜誌在稍微收入一點與稍微虧損一點之間徘徊的狀態。途徑之一比如把廣告商擴大到其它行業,不僅侷限於目前的旅遊領域。同時還要考慮的是,並非所有行業都願意在跨地區的刊物上做廣告,對有些只在當地運作的企業來說,比如中餐館,當地媒體無疑更具有吸引力。

這同樣也是德國導報主編王鳳波思考的問題。他說,未來報紙將在挖掘德國公司招聘廣告方面多做努力。因為無論從廣告價格方面,還是從讀者的針對性來說,華文報紙都比德國全國大報具有更多的優勢。


華商報

與上述一報一刊的主編的憂慮不同,在旅德商界華人圈子裡頗具影響的「華商報」發行人修海濤稱,非典的影響只是暫時的,他對這份發行量達2萬份的半月刊的前景表示樂觀:

「我們是受到一些影響,但我們感到影響不大。我們和客戶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大家都相互理解,我們很理解他們的難處,他們也理解如果離開了廣告客戶,報紙是無法生存下來的,在相互信任和多年合作的基礎上,困難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此外,據修先生介紹,一些旅行社轉過頭來做歐洲本地華人的生意,比如招攬旅德華人去西班牙渡假,或到巴黎迪斯尼旅遊等。修海濤認為,在廣告中同樣佔很大比例的餐飲廣告受災並不嚴重,因為餐飲廣告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買賣和轉讓餐館,另一部分則是為當地華人提供服務。如果國內的旅遊團隊暫時過不來,餐館就更應該重視本地的客戶,因此也就會更加注重廣告的投入。而隨著博覽會期的臨近,飯店部分的廣告也呈好轉趨勢。


合力辦出一份好刊物

從長遠看,華文媒體面對的還不僅僅是非典型肺炎帶來的影響,媒體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德國導報主編王鳳波認為,相對於華人在德國的數量來說,目前在德國的中文出版物的數量可以說是太多了,已經形成廣告市場的惡性競爭。因此王鳳波提出媒體聯合的設想,例如結合各家報紙編輯或商業方面的強項,辦出一份既有品質,商業上又很成功的報紙。

(舒欣)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