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面對防疫馬拉松 中國「清零政策」能贏到終點嗎?

蔣曜宇
2022年1月10日

經濟衝擊丶生活停滯丶就醫困難等因「清零政策」而引發的種種現象使中國內外都出現對「清零政策」的疑慮,更擔心「弊大於利」的時刻恐將到來,中國對新冠的「零容忍」還能撐多久呢?

China I Coronavirus in Xi'an
西安疫情封城達近三周,嚴格清零政策下雖確診數減少,但河南、天津等地又爆發新疫情。隨著防疫成本越來越高,中國如何繼續「清零」?圖片來源: Li Yibo/Xinhua/AP/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對新冠病毒的「清零政策」,大幅度阻擋了該國本土疫情的傳播。但隨著全球疫情邁入第三年,外界擔心中國持續實施的嚴格防疫措施,將對民生經濟帶來難以負荷的影響。

上周一(3日),總部位於美國的政治風險咨詢公司歐亞集團更將中國的「清零政策」放在2022年政治風險清單上的第一名,認為在新冠病毒不斷變種的情況下,該政策持續下去有可能適得其反,並且拖累全球經濟。報告中稱:「更嚴重的經濟損害丶更廣泛的國家干預,以及更多不滿的群眾恐將隨之而來。」

不過,儘管如此,許多專家仍認為中國將持續貫徹其嚴格的「清零政策」。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林大偉就向德國之聲表示,中國在考量防疫政策時,從未將經濟衝擊放在第一順位。

「對中國政府來說,2022年最重要的就屬兩大活動:北京冬奧與中共二十大,」他說,「在這兩個活動面前,其他所有事情都是次要的。這也使得中國必須延續清零政策,讓冬奧及二十大可以順利舉行。」

縱使面對變種病毒的威脅,林大偉認為,中國這種「高度集權丶且黨政在社會各角落皆有高度滲透性」的國家,現階段仍舊可以透過強大的動員能力,來執行更加嚴格的防疫措施。

增加對「清零」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從疫情爆發以來,中國的防疫手段並非完全沒有彈性。其中像是對於疫情輿論的控管,就出現了零星的松綁。

以西安疫情為例,雖然發生了多起有其他醫療需求的民眾因防疫因素被醫院拒絕收治,發生孕婦流產丶心臟病患者逝世等悲劇而引發巨大的社會爭議,但中國政府並未完全下架相關輿論,而是隨即處理相關負責人,西安市衛健委官員也在新聞發布會上鞠躬向市民道歉。相較過去幾波疫情狀況,其處理方式有所不同。

林大偉向德國之聲分析,中國政府知道要用哪些方式來應對更大規模的民怨。「中國政府透過其回應方式,將民怨大幅導向為民眾對政府的期望,並對社會傳達『政府會回應民眾訴求』的印象。與此同時,政府也可獲取更多的統治正當性,」他說,「中國政府並沒有把這些民怨視為對政權的威脅。」

兩艘貨船停在寧波舟山港外。疫情下中國供應鏈的穩定,使外需成長上升,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基石。圖片來源: Xinhua/imago images

外需表現佳  展現「清零」成果

中國當局除了將民意導向控制在可控範圍內,在經濟上也有繼續執行清零政策的動機——這樣的動機展現在中國過去一年經濟成長的數字上。

中國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沈凌向德國之聲表示,原本外界預期中國的清零政策將使得供應鏈加速外移,外需受到影響,但回顧2021年的經濟成果,中國仍舊有亮眼的表現。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前11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5.47兆美元,同比增長31.3%。「這樣的結果不僅超出美國的預期,中國自己也沒預料到,」沈凌說。

他向德國之聲說:「在清零政策下,中國供應鏈的穩定帶來了強勁的外需。雖然中國供應鏈確實有部分移往越南丶印度等國家,但因為這些國家也爆發疫情而使得生產停擺,外移的趨勢也被遏制了。事實上,目前中國的外需還大過於內需。」

然而,即便外需表現亮眼,內需疲軟仍舊是中國目前的重大挑戰。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付凌暉去年12月曾指出,中國去年11月的消費和投資的年增率,皆由2021年初的十位數成長下跌到了個位數,反映了需求面的緊縮。統計局分析,這與中國多地進行疫情管控,導致消費市場受衝擊有關。

中國內需市場是中國推行「雙循環」政策的重要引擎。但作為內需火車頭的中國房市近來債務危機重重丶消費市場又受嚴格防疫政策影響,如何一邊提振市場信心丶一邊延續清零政策,將是當局的一大難題。

就現階段而言,縱使有內需的隱憂,中國在疫情下的整體經濟表現仍比其他國家好,因此沈凌認為中國「清零政策」將繼續比照去年施行。他並強調:「清零肯定有成本,但綜合效應還是鞏固了中國的經濟,只要疫情沒有太大變化,這個政策應該就會持續下去。」

天津8日發現2例中國首次出現的本土奧密克戎案例,全城近1400萬人隨即展開核酸檢測。圖片來源: Str/REUTERS

零容忍仍可能受挫

隨著中國現階段在社會及經濟上皆能從清零政策上獲得利益,政府也加倍執行圍堵疫情的嚴格措施。

在有約1400萬人口的天津,在1月8日發現兩例本土奧密克戎病例後,於隔天展開了全市普篩;澎湃新聞則報導,在山西永濟市,一個高鐵站經「環境采樣」發現新冠陽性後,當地政府已要求全市居民待在家內,「禁止外出流動」。

然而,《南華早報》援引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的說法稱,中國可能很快就會達到一個拐點,使其對新冠病毒零容忍的政策成本超過了收益。

「現在放棄(清零政策)可能會被認為政府承認這個策略打一開始就沒有用,」陸挺在一份12月發布的報告中表示,「但隨著大多數國家選擇與新冠共存,而中國成為唯一堅持對新冠零容忍的國家,維持這種做法的成本可能會越來越高,並提高了中國被排除在全球服務及貿易之外的風險。」

上個月,世界銀行已把對中國2021年和2022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從8.5%和5.4%分別下調至8%和5.1%。外界擔憂,中國清零政策會打亂服務業等部門的復甦的步伐,並為中國加速已在放緩的經濟成長速度。

「中國確實有政策松綁的可能,」林大偉表示,「但也必須是在北京冬奧及二十大舉行完之後。也就是10月底丶或者11月之後才會發生。」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