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在過去75年中,美國一直掌握著韓國軍隊的戰時作戰指揮權(OPCON)。這一安排源於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並在1953年停戰後延續至今。簡單來說,只要沒有爆發公開衝突,韓國就能指揮本國部隊;但一旦戰事升級,仍由華盛頓接管指揮權。
曾有計劃在2015年實現戰時指揮權的移交。然而,在截止日期前,美國與韓國同意將移交與若干條件掛鉤,以確保首爾有能力應對來自平壤日益增長的威脅。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最近的訪韓再次強化了這一議題。
美國準備移交全部指揮權
在韓國,完全掌控本國部隊被視為國家主權與民族自豪感的象徵。由總統川普领導的現任美國政府也支持移交戰時指揮權——華盛頓希望盟友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在自身防務中承擔更多責任。
韓國總統李在明計劃在其任期2030年結束前完成這一移交。然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首爾真的準備好承擔這一責任了嗎?
儘管南北韓1953年簽訂了停戰協定,但從技術上講,兩國仍處於戰爭狀態。圖為1952年的朝鮮戰爭圖片來源: dpa/picture alliance 戰時指揮權的移交是否過於倉促?
分析人士對德國之聲表示,戰時指揮權的最終移交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人警告,若過程過於倉促,北韓可能會認為韓國在移交過程中變得脆弱。
「美國現在的態度是『你要,就拿去』,這讓我擔心,因為移交可能在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發生。」韓國退役中將、現任美國國家威懾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全仁范(Chun In-bum)說。
他警告說,「現在很多人擔憂,重點放在日期,而非軍隊的準備程度。」
「我們也必須記住,北韓依然對我們構成現實威脅。」全仁范補充道。
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半島戰爭歷時3年,其間數百萬人喪生。1953年7月27日美國支持下的韓國和中蘇支持下的北韓簽署了停戰協議,南北以三八線為界,朝鮮半島徹底分裂。
圖片來源: AP1950年6月25日,北韓人民軍越過38線向南部挺進,並在短短數天內控制了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地區,而這一突襲也宣告戰爭的正式開始。朝鮮戰爭歷時37個月,據估計近45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10年起,北韓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陷入分裂狀態:北緯38度線以北受蘇聯控制,38度線以南受美國控制。1948年8月大韓民國宣佈建國。同年9月9日,金日成領導下的北韓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在北北韓方面越過38線後,聯合國在美國的迫切要求下,派遣軍隊支援韓國。該部隊由20國組成,共4萬人,其中美軍人數為3萬6千。聯合國部隊迅速扭轉了此前的不利局面,很快就拿下了幾乎整個半島。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50年9月15日,美軍將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指揮下的聯軍部隊成功在西南部港口城市仁川附近登陸,由此切斷北部的供應樞紐。不久後,聯軍重奪漢城,並在10月中旬控制了平壤。此時戰爭似乎已經接近尾聲,但中國隨後的出兵讓局勢再度生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中國於1950年10月中旬出兵,開始進入北韓只是少量支援力量。10月底,毛澤東開始大規模派遣「抗美援朝志願軍」參戰,同年12月5日,中朝軍隊奪回平壤——這個冷戰時期唯一曾被西方軍隊佔領的共產主義國家首都。
圖片來源: Claude de Chabalier/AFP/Getty Images1951年1月,中國(40萬人)和北韓(10萬人)組成的聯合部隊發起了大規模攻勢,進一步擊潰了聯軍。此後麥克阿瑟呼籲美國總統杜魯門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他本人於1951年4月被調離。繼任者是馬修‧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51年中期,朝鮮半島南北部基本回到戰前格局,此後南北雙方陷入了兩年激烈的陣地戰。儘管和平談判在1951年7月已經開始,戰爭一直延續到了1953年夏天。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朝鮮戰爭被認為是第一場代表著東西方體制對抗的戰爭。支援韓國的部隊大部分來自資本主義陣營的美國,支援北韓的則來自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和蘇聯。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自開戰起,朝鮮戰爭中狂轟濫炸不斷。三年時間裡,聯合國軍對北部的空中襲擊超過100萬次,使用炸彈數量約45萬噸,其中也包括凝固汽油彈。這給北韓帶了極大破壞,幾乎所有主要城市都被夷為平地。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53年聯軍部隊從韓國撤退時,戰爭死亡人數已上百萬。針對陣亡士兵數目,各種說法不一。分析估計,戰爭中身亡的有50萬左右北韓士兵、40萬中國士兵,以及4萬聯合國軍——其中90%以上是美國士兵。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早在戰爭仍在進行的1953年4月中旬至5月初,交戰各方就進行了囚犯交換。南方交出七萬五千名北韓人和六千七百名中國人;北方放回了一萬三千五百人,其中包括八千三百名韓國士兵和超過三千七百名美國大兵。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在1951年7月的停戰談判開始近兩年後,交戰各方終於簽署了板門店協議:規定南北韓以北緯38度線為界,這也鞏固了朝鮮半島的分裂格局。儘管停火,但南北雙方一直沒有簽署和平協議,也就是說,從國際法角度上兩國仍處於戰爭狀態。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儘管兩國邊界的門板店風景如畫,直到今天,沿著三八線的250公里長、4公里寬的非軍事區仍然受到士兵的嚴格把守,駐守在三八線兩側的南北韓士兵每天都處於對峙狀態。
圖片來源: AP 美方稱移交過程取得重大進展
上周,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議長陳永勝(Jin Yong-sung)與其美國同儕約翰‧丹尼爾‧凱恩(John Daniel Cain)會晤後,兩人表示,戰時指揮權移交「在多個領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美國政界領導人也表達了支持。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稱首爾的立場「非常好」,並強調美方認為聯盟「只在特殊情況下需要美國的領導」。
然而,韓國是否符合此前設定的移交條件仍存在疑問。這些條件包括:韓國是否有能力領導韓美聯合部隊;能否有效應對北韓的核武與導彈威脅;以及維護東北亞地區的整體安全與穩定。
首爾在危機中缺乏指揮經驗
韓國外國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教授梅森‧裡奇(Mason Richey)對韓國能否在李在明總統任期結束前滿足這些條件持懷疑態度。
「韓國軍隊仍然缺乏一些關鍵能力,特別是在指揮控制、情報、監視與偵察方面,」他說。「這些能力對於戰略層面上的聯合指揮至關重要,尤其在戰術和作戰任務中更是如此。」
裡奇指出,問題不僅僅是軍事能力。自朝鮮戰爭以來,韓國軍隊領導層從未真正獨立執行作戰指揮。雖然韓國軍力強大,但缺乏在危機時刻主導行動的實際經驗。
韓總統送川普“金王冠」 抗議民眾高喊「不要國王!」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李在明堅持推進移交計劃
儘管如此,李在明總統領導的左傾政府似乎決心堅持既定時間表。
裡奇指出,韓國「進步派」政府歷來最積極推動戰時指揮權移交。金大中與盧武鉉(1998年至2008年執政)時期的政府也曾公開支持這一計劃,視其為「國家主權」與「正常化」的象徵。
現任總統李在明也將此舉描繪為「減輕美國在印太地區防務負擔」的方式。
鑑於華盛頓的支持、李在明在國會的多數席位以及公眾輿論的認可,這位韓國領導人似乎有望在卸任前成功將戰時指揮權拿回首爾。
「我認為李在明也在為可能的『美國拋棄』做防範,」裡奇說。「川普政府的行事風格難以預測。如果韓國能在武裝力量上獲得更大的主權,那將是應對潛在不確定性的明智之舉。」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