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政治韓國

韓國作戰指揮權移交是否為時過早?

2025年11月13日

美國在戰時狀態有權指揮韓國軍隊——但華盛頓似乎想要放棄這一職責。首爾是否真的準備好全面掌控本國軍隊?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與韓國國防部長安圭伯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11月3日展開為期2天的韓國出訪,除了造訪兩韓邊境的非軍事區,11月4日也與韓國國防部長安圭伯舉行年度「安全諮商會議」圖片來源: Jeon Heon-Kyun/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過去75年中,美國一直掌握著韓國軍隊的戰時作戰指揮權(OPCON)。這一安排源於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並在1953年停戰後延續至今。簡單來說,只要沒有爆發公開衝突,韓國就能指揮本國部隊;但一旦戰事升級,仍由華盛頓接管指揮權。

曾有計劃在2015年實現戰時指揮權的移交。然而,在截止日期前,美國與韓國同意將移交與若干條件掛鉤,以確保首爾有能力應對來自平壤日益增長的威脅。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最近的訪韓再次強化了這一議題。

美國準備移交全部指揮權

在韓國,完全掌控本國部隊被視為國家主權與民族自豪感的象徵。由總統川普领導的現任美國政府也支持移交戰時指揮權——華盛頓希望盟友減少對美國的依賴,並在自身防務中承擔更多責任。

韓國總統李在明計劃在其任期2030年結束前完成這一移交。然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首爾真的準備好承擔這一責任了嗎?

儘管南北韓1953年簽訂了停戰協定,但從技術上講,兩國仍處於戰爭狀態。圖為1952年的朝鮮戰爭圖片來源: dpa/picture alliance

戰時指揮權的移交是否過於倉促?

分析人士對德國之聲表示,戰時指揮權的最終移交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人警告,若過程過於倉促,北韓可能會認為韓國在移交過程中變得脆弱

「美國現在的態度是『你要,就拿去』,這讓我擔心,因為移交可能在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發生。」韓國退役中將、現任美國國家威懾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全仁范(Chun In-bum)說。

他警告說,「現在很多人擔憂,重點放在日期,而非軍隊的準備程度。」

「我們也必須記住,北韓依然對我們構成現實威脅。」全仁范補充道。

美方稱移交過程取得重大進展

上周,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議長陳永勝(Jin Yong-sung)與其美國同儕約翰‧丹尼爾‧凱恩(John Daniel Cain)會晤後,兩人表示,戰時指揮權移交「在多個領域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美國政界領導人也表達了支持。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稱首爾的立場「非常好」,並強調美方認為聯盟「只在特殊情況下需要美國的領導」。

然而,韓國是否符合此前設定的移交條件仍存在疑問。這些條件包括:韓國是否有能力領導韓美聯合部隊;能否有效應對北韓的核武與導彈威脅;以及維護東北亞地區的整體安全與穩定。

首爾在危機中缺乏指揮經驗

韓國外國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教授梅森‧裡奇(Mason Richey)對韓國能否在李在明總統任期結束前滿足這些條件持懷疑態度。

「韓國軍隊仍然缺乏一些關鍵能力,特別是在指揮控制、情報、監視與偵察方面,」他說。「這些能力對於戰略層面上的聯合指揮至關重要,尤其在戰術和作戰任務中更是如此。」

裡奇指出,問題不僅僅是軍事能力。自朝鮮戰爭以來,韓國軍隊領導層從未真正獨立執行作戰指揮。雖然韓國軍力強大,但缺乏在危機時刻主導行動的實際經驗。

韓總統送川普“金王冠」 抗議民眾高喊「不要國王!」

01:17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李在明堅持推進移交計劃

儘管如此,李在明總統領導的左傾政府似乎決心堅持既定時間表。

裡奇指出,韓國「進步派」政府歷來最積極推動戰時指揮權移交。金大中與盧武鉉(1998年至2008年執政)時期的政府也曾公開支持這一計劃,視其為「國家主權」與「正常化」的象徵。

現任總統李在明也將此舉描繪為「減輕美國在印太地區防務負擔」的方式。

鑑於華盛頓的支持、李在明在國會的多數席位以及公眾輿論的認可,這位韓國領導人似乎有望在卸任前成功將戰時指揮權拿回首爾。

「我認為李在明也在為可能的『美國拋棄』做防範,」裡奇說。「川普政府的行事風格難以預測。如果韓國能在武裝力量上獲得更大的主權,那將是應對潛在不確定性的明智之舉。」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Julian Ryall 德國之聲駐東京記者,關注日本及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