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韓國前總統尹錫悅因去年12月的戒嚴事件遭彈劾,週二(6月3日)投票選舉新的領袖,有望出現高投票率。根據韓國國家選舉委員會統計,截至週二上午11點為止,已有810萬人完成投票,投票率約18%。
韓國在5月29、30日舉行了提前投票,有34.7%的登記選民參與,創下自2014年實施提前投票以來的第二高紀錄。
選前民調中,現年61歲的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49%的支持率居首,前總統尹錫悅原本隸屬的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則以35%位居第二。
李在明在2022年的選舉以些微差距敗給尹錫悅。他週一在最後一場造勢活動上承諾,若當選將振興經濟、縮小貧富差距,並修補因尹錫悅被彈劾而加劇的國內分裂。
李在明主張,若是讓金文洙當選,尹錫悅的「叛亂勢力」就會重新掌權,並宣稱那將意味著「民主的毀滅、人權被剝奪、戒嚴體制常態化,以及我們國家墮落為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
73歲的金文洙則批評李在明是「獨裁者」,稱李在明若當選會報復政治對手,並推動立法擺脫自己的法律問題。他在一場造勢活動中質疑,「李在明現在正試圖掌控韓國所有權力,建立如同希特勒的獨裁體制。」
李在明當前面臨多項涉及貪腐的司法調查與訴訟。選舉前,首爾高等法院將他涉及違反選舉法的再審延後至6月3日投票之後。
韓國民眾國會外集會 要求尹錫悅下台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新任總統將面臨中美兩難
除了社會對立外,韓國新任總統將面臨與美國和中國的外交政策挑戰。雖然美國是韓國對抗北韓最重要的盟友,但川普上任後,韓國在貿易和安全問題上備受美方壓力;與此同時,中國仍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去年中日韓三國更同意加速自貿協定談判。
首爾慶熙大學的中國外交政策專家朱在宇(Choo Jae-woo,音譯)向DW表示:「勝選者將很快面臨許多重大議題......新任總統首先必須與川普接觸,希望由此開始制定接下來的政策。對韓國來說,最大的擔憂是對美國出口商品的關稅,以及韓美軍事同盟定位改變,包含駐韓美軍的角色。」
此前《華爾街日報》消息指出,五角大廈正考慮從目前駐紮的2萬8000名美軍中撤出超過4000人,轉移到關島或印太地區其他據點。美國和韓國皆未證實相關報導,但川普曾多次威脅,除非韓國政府支付更多駐軍費用,否則將撤軍。
目前,美國的軍事部署從日本延伸到索羅門群島,旨在台灣和中國發生任何衝突時保障後勤支持。這些舉動引起中國和北韓不滿。看看美國在亞太地區做了哪些安排。
圖片來源: Louis Thompson Staats IV/U.S. Navy/ABACAPRESS/picture alliance 美國防長奧斯汀宣佈與菲律賓達成協議,使美國能夠進入菲律賓的另外四個軍事基地。如此一來,美國軍隊便能緊盯兩個關鍵地點:台灣海峽和南中國海的爭議地區。據官員稱,每天都有大約500名美軍士兵在菲律賓執勤,該國允許美軍在指定的菲律賓軍營中停留。
圖片來源: Ted Aljibe/AFP/Getty Images在與菲律賓防長加爾維茲(Carlito Galvez Jr.,圖右)於馬尼拉一同出席的新聞發布會上,美國防長奧斯汀表示,加強聯盟的努力「在中國繼續推進其在西菲律賓海的非法主張時尤為重要」。作為回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指責美國通過新的軍事安排追求「其自私的議程」,稱這是「加劇該地區緊張局勢並危及地區和平與穩定的行為」。
圖片來源: Joeal Calupitan/Getty Images美國防長奧斯汀也在首爾宣佈,將增加在朝鮮半島部署的先進軍事設備,包括戰鬥機和航空母艦,以促進聯合訓練和規劃。他和韓國國防部長李鐘燮就擴大美韓聯合軍事演習達成協議,還討論了2月份模擬演習的準備工作。北韓在2022年試射了幾十枚導彈,包括可能具有核能力的導彈,旨在打擊韓國和美國本土的目標。美國因此在去年恢復了大規模軍事演習,以加強對平壤的威懾。北韓官方對此表示,它準備以「最具壓倒性的核力量」來反擊美國的軍事行動。
圖片來源: Louis Thompson Staats IV/U.S. Navy/ABACAPRESS/picture alliance 2023年1月,美國和日本同意調整美國在沖繩島的駐軍,部分原因是為了加強反艦能力,為中國入侵台灣或在中國南海或東海發生其他敵對行為時做準備。日本是美國在本土之外駐軍最多的地方,包括大約1.8萬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其中大多數人都駐紮在沖繩島的主要基地。儘管日本和台灣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它們有著密切的非正式關係,並且對中國不斷增強的軍事活動有著共同的擔憂。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T. Yamanaka美國今年初重新恢復了自1993年以來關閉的美國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美國務卿布林肯稱這是對印太地區夥伴關係的承諾。去年4月索羅門群島與中國簽署的秘密安全協議引發了西方大國的擔憂,即索羅門群島可能為中國在太平洋地區提供一個立足點。美國國務院表示,重開那裡的大使館是對抗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優先事項。
圖片來源: Mark Schiefelbein/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美國與台灣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卻是台灣的主要軍事支持者。幾十年來,華盛頓根據《與台灣關係法》向台灣出售「防禦性」武器。去年8月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後,中國解放軍在台灣周邊海域展開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實彈軍演。接著在9月,拜登政府宣佈了價值11.6億美元的第6度對台軍售案。美參院更在去年底通過《國防授權法案》,該法計畫未來派遣美國政府官員長駐台灣,以強化美台雙邊合作。
圖片來源: Taiwan's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AFP 美國特洛伊大學(Troy University)首爾分校的國際關係教授品克斯頓(Dan Pinkston)告訴DW,「無論誰上台,都必須找到方法管理與美國的關係,恢復某種可預測性或穩定性。」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兩國關係也存在緊張因素。去年,中國進口了約1330億美元的韓國商品,佔韓國總出口的19.5%,略高於美國的1284億美元(18.8%)。
近期韓國不滿中國於黃海爭議水域的「暫定措施水域」(PMZ),擅自設置海上設施和浮標。北京聲稱該設施屬於雙邊協議下允許的漁業項目,用於協助鮭魚養殖,韓國則質疑中方欲藉此進一步侵佔有爭議的水域,並加強北京對更多海域的主權主張。
朱在宇指出:「此事相當敏感,將使新總統陷入兩難,因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預計將出席今年在韓國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新政府不希望激起反中情緒,擔心習近平可能會取消出席峰會。」
日本關注首爾動態
尹錫悅任期內,韓國與日本的關係相對平穩,這與共同民主黨籍的前總統文在寅任內的日韓關係形成鮮明對比。
京都立命館大學韓日政治學者車睦源(Cha Mok-won,音譯)表示:「傳統上,共同民主黨偏向中國和北韓,政策上常帶有反日甚至反美的傾向。」
由於李在明可能成為下一任韓國總統,日本政府也擔心在李在明執政下,若新政府聚焦於日本殖民統治和戰爭暴行歷史,兩國關係可能再次惡化。
韓國總統尹錫悅日前關於台灣問題的公開表述激怒北京,掀起了一場外交風波。中韓建交僅有30年時間,雙邊關係從一開始的順風順水變得跌宕起伏。
圖片來源: Geisser/imago images韓國總統尹錫悅4月19日在接受路透社專訪談到台灣海峽局勢說,韓國和國際社會站在一起,反對試圖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他還說:「台灣問題不僅是中國和台灣之間的問題,也和北韓問題一樣,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次日中國外交部召見韓國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稱尹錫悅的言論「完全不可接受」。韓國外交部同日也召見中國駐韓大使,就中方評論韓國總統涉台發言表達抗議。兩國關係再度蒙上陰影。建交30年來,中韓關係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圖片來源: Daewoung Kim/REUTERS1992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結束了兩國長期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圖為韓國外長李相玉(前左)和中國外長錢其琛在北京簽署、交換建交聯合公報。之前一天,韓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使台灣失去了亞洲最後一個邦交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YONHAPNEWS AGENCY1992年9月,時任韓國總統盧泰愚(1995年資料圖片)在兩國建交數周後便出訪中國,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家主席楊尚昆、國務院總理李鵬等人。雙方簽署了《中韓貿易協定》、《中韓投資保護協定》等一系列合作協議。
圖片來源: Choo Youn-Kong/dpa/picture alliance 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韓國總統金大中在任期間,中韓關係被提升為 「面向21世紀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2008年5月,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訪華時,兩國關係被再次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圖為中國總理溫家寶2010年5月訪問韓國時受到李明博的歡迎。
圖片來源: AP上世紀末以來,韓中之間的商貿、文化、人員交往日趨密切。2021年數據顯示,韓國在中國的留學生為5萬多人,中國在韓國的留學生超過2萬,各自在對方國家外國留學生中人數均居第一位。中國成為韓國企業投資的熱門選擇。韓國流行文化在中國擁有大量愛好者。韓國也一度成為中國人青睞的旅遊目的地。圖為首爾景福宮前的中國遊客(2014年)。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E. Jones朴槿惠(圖:2016年在杭州參加G20 峰會)任韓國總統期間也多次訪問北京,2014年習近平也曾訪問韓國,中韓兩國關係被認為i進入「蜜月期」,兩國經濟、文化領域的交往進一步密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How Hwee Young鑑於北韓發展核武能力對韓國構成的安全威脅,2016年,韓國政府決定部署美國的薩德反導彈系統(THAAD)。由於其雷達有探測到中方的潛在能力,被中國認為會對其國土安全造成影響。在反對無效後,北京對韓採取多項反制措施,包括對禁制韓國媒體及藝人演出、旅遊封鎖等。這些措施也導致中韓關係迅速冷卻。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hung Sung-Jun由於部署薩德系統的地皮,是首爾政府向韓國樂天集團置換而來,該零售業巨頭成為中國官方和民間報復的目標。一時間出現消費者抵制樂天、示威抗議,甚至供貨商斷供,數十家樂天超市被「勒令停業」。此外,三星手機、啟亞汽車等韓國品牌的銷量也暴跌。中國旅行社紛紛下架韓國游,讓韓國旅遊業受到衝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Imaginechina/X. Congjun2017年11月,中韓達成共識,韓方表明不考慮追加新的薩德系統;對既有的薩德系統在使用上進行必要的限制;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發展韓美日三方軍事同盟及無意損害中方安全利益。2017年時任總統文在寅訪問中國以後,兩國關係開始趨於緩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YONHAPNEWS AGENCY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韓國則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在韓國最大單一收入來源半導體出口中,對華出口超過四成。2022年8月韓國《中央日報》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19.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一種「機會」,而75.4%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種「威脅」。圖為抗議文在寅政府與北韓親善政策的韓國民眾打出反中標語(2018年4月,首爾)。
圖片來源: DW/A. Freund現任韓國總統尹錫悅(右)2022年5月上任後表現出更積極向美國靠攏的路線,表示將加速薩德系統的部署建設。韓國2022年5月正式加入美國牽頭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並於8月宣佈加入美國主導、包括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晶片四方聯盟」,其目的除強化供應鏈,也包括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
圖片來源: Evan Vucci/AP/picture alliance種種跡象表明,韓國正在力圖減少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性。在2022年中韓建交30周年之際,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孫興傑在《明報》撰文稱,目前中韓需要拓展合作領域,在安全議題上溝通協調,「補齊安全合作短板」。圖為韓國星洲郡部署的薩德導彈防禦系統(2017年9月資料圖)。
圖片來源: Choo Sang-chul/Newsis via AP/picture alliance 朱在宇指出,新總統的首場重要演說將在8月15日,也就是韓國結束二戰殖民統治的紀念日。「如果新任總統在首次演說中表現得『尖銳』,那將為他整個任期(對日關係)定下基調。」
北韓也將是新政府的一大關切重點。尹錫悅政府中止了與北韓的溝通管道,品克斯頓認為,「如果李在明當選,我相信他會嘗試重啟與北韓的關係,但只有一邊,孤掌難鳴,我認為金正恩幾乎不可能有所回應。」
朱在宇也同意,金正恩將繼續對韓國「冷處理」,因為平壤仍將首爾視為美國的盟友,對北韓持敵對態度。
什麼導致南北韓關係再度降至冰點?
DW記者Julian Ryall對此文有貢獻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