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韓國樂天退出中國市場 名創優品宣佈去日化

2022年8月19日

韓國五大財團之一的樂天,因2017年轉讓土地給韓國國防部部署薩德系統,遭中國消費者抵制。該集團在週四(18日)宣佈,關閉在華最後一間百貨門店。另一家以日本設計師品牌自居的「名創優品」,近期開始去日化的工作,聲稱要當「堂堂正正的中國品牌」。

Südkorea Lotte Group
圖片來源: Daniel Kalker/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韓國樂天集團18日表示,董事會上月通過出售中國成都樂天百貨的決議,關閉樂天在華最後一家百貨門店。韓聯社引述相關人士表示,目前公司正推進出售股權,收購方及細節尚未敲定。

據報導指出,樂天百貨在2008年登陸中國,此後在天津、威海、成都、瀋陽攻城略地。為更好發展在華業務,該集團於2012年在上海成立中國總部,並將此作為核心戰略市場。

但在2017年,樂天集團與韓國國防部簽署協議,將其所屬土地轉讓給軍方,以部署薩德導彈系統。綜合多家中國媒體報導,當時北京對此十分不滿,批評美國與韓國部署薩德系統嚴重損害中國戰略利益。

自此之後,樂天成為中國民眾抵制對象,有民眾在店外示威,要求「滾出中國」。樂天在中國經營嚴重受挫,各項在華業務遭癱瘓,各門市陸續關閉,至今只剩成都門店。今年3月,樂天集團決定解散中國總部,並計劃將經營重心移至東南亞。

中國官方對此並未發表評論,不過當年中國外交部亦針對事件指,中方歡迎外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並始終尊重和保護外國企業在華的合法權益,但外國企業在華經營成功與否,要由中國市場和中國消費者決定。

2013年,美國成功測試了薩德系統。圖片來源: Ralph Scott/Department Of Defense/ZUMA/dpa/picture alliance

「堂堂正正的中國品牌」

另一間以「日本設計師品牌」自居的中國公司「名創優品」,近來也爆發爭議遭網友出征。該公司週四(8月18日)在微博發聲明致歉,承諾會在明年3月31日前完成國內外分店去日化工作,強調「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品牌」。

中國財經雜誌《財經天下》整理這次名創優品面臨的立場風波,主要是源自該品牌在西班牙分公司的Instagram上發表的貼文,誤將身著中國旗袍的公仔稱作「藝妓」。當時有網友提醒,但名創優品絲毫不在意,只是以微笑表情回應。

報導稱,一來一往的交談截圖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名創優品分不清旗袍和藝伎服飾」話題在9日登上熱搜,隨後品牌才發致歉聲明,並且曬出與西班牙代理商解約的告知函。

名創優品在2015年底至2018年發展期間,曾聘請日本設計師三宅順擔任首席設計師,對外宣傳為「日本設計師品牌」。爭議事件發生後,該公司稱「經歷過錯誤品牌定位和營銷行為,走過彎路,感謝傳媒大眾監督鞭策」。

公司的聲明中亦提到,該品牌在2019年底已開始「去日化」,2020年1月著手更換含日文元素購物袋,2021年10月至今年3月陸續將大陸3000多間門店招牌更換為中文商標,同期整改1900多間海外門店,預料所有整改工作會在明年3月31日前完成。

公司亦承諾未來會將海外社交平台收歸大陸總公司統一管理,以嚴格審核發佈內容,「做好輸出正確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工作」。

民族主義下的抵制運動

韓國樂天因協助部署薩德系統遭中國網友抵制;名創優品因立場風波,遭中國官媒人民網批評「在原則問題上不能出錯,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不能出偏差。」而這些皆顯示出近代的民族主義抵制運動逐漸興起。

《紐約時報》去年報導中國政府對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發動了一場廣泛的鎮壓運動,當時H&M、耐吉(Nike)和阿迪達斯(Adidas)等西方品牌因為拒絕使用新疆生產的棉花飽受輿論壓力。當時中國消費者購物者誓言要抵制這些品牌,不少明星亦主動放棄代言。

H&M、耐吉、阿迪達斯去年譴責中國於新疆侵犯人權、強迫勞動採集棉花的行為,結果遭到中國消費者抵制。圖片來源: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紐約時報》稱,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消費品牌革命」。中國的年輕一代更加民族主義,積極尋找與自信的中國人身份相符的品牌。報導指出,當愛國主義成為賣點時,其他品牌若要進軍中國市場就會處於劣勢,因為中國會要求跨國公司必須與中國公司遵守同樣政治路線。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去年一篇報導中,亦談到民族主義消費趨勢如何改變中國的零售格局。報導指出,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選擇國內品牌和尊重其文化淵源的設計。

「政治氣候的變化在推動民族主義消費趨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投資研究機構晨星公司駐香港的分析師伊萬‧蘇(Ivan Su)說,「現在的中國年輕人從小使用外國品牌。對於他們來說,外國品牌沒什麼特別的,可以更容易地被替換掉。」

(綜合報導)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