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韓國外交部25日表示,前國會議長朴炳錫率領總統特使團周日(8月24日)在北京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舉行會晤,並向中方轉交韓國總統李在明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筆信。
朴炳錫向王毅表示,韓國希望讓近年來緊張的韓中關係正常化,並同意加強經濟合作。中國是韓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
韓聯社報導稱,雙方一致認為,有必要推動韓中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發展,更好造福兩國民眾,並商定在人文交流、經濟合作、供應鏈等領域取得能讓兩國民眾切實感受到的合作成果。
韓國代表團表示,首爾新政府將持續發展韓美同盟的同時,以國家利益和實用主義外交為中心推動「韓中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成熟發展。
韓國總統尹錫悅日前關於台灣問題的公開表述激怒北京,掀起了一場外交風波。中韓建交僅有30年時間,雙邊關係從一開始的順風順水變得跌宕起伏。
圖片來源: Geisser/imago images韓國總統尹錫悅4月19日在接受路透社專訪談到台灣海峽局勢說,韓國和國際社會站在一起,反對試圖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他還說:「台灣問題不僅是中國和台灣之間的問題,也和北韓問題一樣,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次日中國外交部召見韓國駐華大使提出嚴正交涉,稱尹錫悅的言論「完全不可接受」。韓國外交部同日也召見中國駐韓大使,就中方評論韓國總統涉台發言表達抗議。兩國關係再度蒙上陰影。建交30年來,中韓關係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圖片來源: Daewoung Kim/REUTERS1992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結束了兩國長期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圖為韓國外長李相玉(前左)和中國外長錢其琛在北京簽署、交換建交聯合公報。之前一天,韓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使台灣失去了亞洲最後一個邦交國。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YONHAPNEWS AGENCY1992年9月,時任韓國總統盧泰愚(1995年資料圖片)在兩國建交數周後便出訪中國,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國家主席楊尚昆、國務院總理李鵬等人。雙方簽署了《中韓貿易協定》、《中韓投資保護協定》等一系列合作協議。
圖片來源: Choo Youn-Kong/dpa/picture alliance 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韓國總統金大中在任期間,中韓關係被提升為 「面向21世紀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 2008年5月,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訪華時,兩國關係被再次提升為「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圖為中國總理溫家寶2010年5月訪問韓國時受到李明博的歡迎。
圖片來源: AP上世紀末以來,韓中之間的商貿、文化、人員交往日趨密切。2021年數據顯示,韓國在中國的留學生為5萬多人,中國在韓國的留學生超過2萬,各自在對方國家外國留學生中人數均居第一位。中國成為韓國企業投資的熱門選擇。韓國流行文化在中國擁有大量愛好者。韓國也一度成為中國人青睞的旅遊目的地。圖為首爾景福宮前的中國遊客(2014年)。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AFP/E. Jones朴槿惠(圖:2016年在杭州參加G20 峰會)任韓國總統期間也多次訪問北京,2014年習近平也曾訪問韓國,中韓兩國關係被認為i進入「蜜月期」,兩國經濟、文化領域的交往進一步密切。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Images/How Hwee Young鑑於北韓發展核武能力對韓國構成的安全威脅,2016年,韓國政府決定部署美國的薩德反導彈系統(THAAD)。由於其雷達有探測到中方的潛在能力,被中國認為會對其國土安全造成影響。在反對無效後,北京對韓採取多項反制措施,包括對禁制韓國媒體及藝人演出、旅遊封鎖等。這些措施也導致中韓關係迅速冷卻。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Chung Sung-Jun由於部署薩德系統的地皮,是首爾政府向韓國樂天集團置換而來,該零售業巨頭成為中國官方和民間報復的目標。一時間出現消費者抵制樂天、示威抗議,甚至供貨商斷供,數十家樂天超市被「勒令停業」。此外,三星手機、啟亞汽車等韓國品牌的銷量也暴跌。中國旅行社紛紛下架韓國游,讓韓國旅遊業受到衝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Imaginechina/X. Congjun2017年11月,中韓達成共識,韓方表明不考慮追加新的薩德系統;對既有的薩德系統在使用上進行必要的限制;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發展韓美日三方軍事同盟及無意損害中方安全利益。2017年時任總統文在寅訪問中國以後,兩國關係開始趨於緩和。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YONHAPNEWS AGENCY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韓國則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在韓國最大單一收入來源半導體出口中,對華出口超過四成。2022年8月韓國《中央日報》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19.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崛起是一種「機會」,而75.4%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種「威脅」。圖為抗議文在寅政府與北韓親善政策的韓國民眾打出反中標語(2018年4月,首爾)。
圖片來源: DW/A. Freund現任韓國總統尹錫悅(右)2022年5月上任後表現出更積極向美國靠攏的路線,表示將加速薩德系統的部署建設。韓國2022年5月正式加入美國牽頭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並於8月宣佈加入美國主導、包括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晶片四方聯盟」,其目的除強化供應鏈,也包括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
圖片來源: Evan Vucci/AP/picture alliance種種跡象表明,韓國正在力圖減少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性。在2022年中韓建交30周年之際,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孫興傑在《明報》撰文稱,目前中韓需要拓展合作領域,在安全議題上溝通協調,「補齊安全合作短板」。圖為韓國星洲郡部署的薩德導彈防禦系統(2017年9月資料圖)。
圖片來源: Choo Sang-chul/Newsis via AP/picture alliance "改善國民感情"
據中國外交部發布的新聞稿,王毅表示,中方對韓政策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雙方應恪守建交初心、堅定友好方向、拓展共同利益、改善國民感情、妥處敏感問題,推動中韓關係沿著正確軌道行穩致遠。
韓國特使團還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韓出席在韓國慶州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
韓方還表示,將堅決應對北韓核導挑釁的同時,努力緩解韓朝軍事緊張並建立互信,重啟與北韓對話交流,從而開闢韓半島和平共處之路,並呼籲中方繼續在解決北韓問題及半島和平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王毅就此表示,中方在半島問題上的基本立場沒有變化,願與韓國新政府就此保持合作。
韓美啟動軍演 北韓反應「克制」?
此外,韓國特使團還強調兩國應在涉黃海問題等事宜尊重彼此關切,並呼籲中方關注在華韓國公民的安全,以及在華抗日獨立運動遺址保護問題。
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半島戰爭歷時3年,其間數百萬人喪生。1953年7月27日美國支持下的韓國和中蘇支持下的北韓簽署了停戰協議,南北以三八線為界,朝鮮半島徹底分裂。
圖片來源: AP1950年6月25日,北韓人民軍越過38線向南部挺進,並在短短數天內控制了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地區,而這一突襲也宣告戰爭的正式開始。朝鮮戰爭歷時37個月,據估計近45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10年起,北韓淪為日本殖民地。1945年二戰結束後,朝鮮半島陷入分裂狀態:北緯38度線以北受蘇聯控制,38度線以南受美國控制。1948年8月大韓民國宣佈建國。同年9月9日,金日成領導下的北韓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akg-images在北北韓方面越過38線後,聯合國在美國的迫切要求下,派遣軍隊支援韓國。該部隊由20國組成,共4萬人,其中美軍人數為3萬6千。聯合國部隊迅速扭轉了此前的不利局面,很快就拿下了幾乎整個半島。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50年9月15日,美軍將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指揮下的聯軍部隊成功在西南部港口城市仁川附近登陸,由此切斷北部的供應樞紐。不久後,聯軍重奪漢城,並在10月中旬控制了平壤。此時戰爭似乎已經接近尾聲,但中國隨後的出兵讓局勢再度生變。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中國於1950年10月中旬出兵,開始進入北韓只是少量支援力量。10月底,毛澤東開始大規模派遣「抗美援朝志願軍」參戰,同年12月5日,中朝軍隊奪回平壤——這個冷戰時期唯一曾被西方軍隊佔領的共產主義國家首都。
圖片來源: Claude de Chabalier/AFP/Getty Images1951年1月,中國(40萬人)和北韓(10萬人)組成的聯合部隊發起了大規模攻勢,進一步擊潰了聯軍。此後麥克阿瑟呼籲美國總統杜魯門對中國使用核武器,他本人於1951年4月被調離。繼任者是馬修‧李奇微(Matthew B. Ridgway)。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1951年中期,朝鮮半島南北部基本回到戰前格局,此後南北雙方陷入了兩年激烈的陣地戰。儘管和平談判在1951年7月已經開始,戰爭一直延續到了1953年夏天。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朝鮮戰爭被認為是第一場代表著東西方體制對抗的戰爭。支援韓國的部隊大部分來自資本主義陣營的美國,支援北韓的則來自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和蘇聯。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自開戰起,朝鮮戰爭中狂轟濫炸不斷。三年時間裡,聯合國軍對北部的空中襲擊超過100萬次,使用炸彈數量約45萬噸,其中也包括凝固汽油彈。這給北韓帶了極大破壞,幾乎所有主要城市都被夷為平地。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1953年聯軍部隊從韓國撤退時,戰爭死亡人數已上百萬。針對陣亡士兵數目,各種說法不一。分析估計,戰爭中身亡的有50萬左右北韓士兵、40萬中國士兵,以及4萬聯合國軍——其中90%以上是美國士兵。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早在戰爭仍在進行的1953年4月中旬至5月初,交戰各方就進行了囚犯交換。南方交出七萬五千名北韓人和六千七百名中國人;北方放回了一萬三千五百人,其中包括八千三百名韓國士兵和超過三千七百名美國大兵。
圖片來源: Keystone/Getty Images在1951年7月的停戰談判開始近兩年後,交戰各方終於簽署了板門店協議:規定南北韓以北緯38度線為界,這也鞏固了朝鮮半島的分裂格局。儘管停火,但南北雙方一直沒有簽署和平協議,也就是說,從國際法角度上兩國仍處於戰爭狀態。
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儘管兩國邊界的門板店風景如畫,直到今天,沿著三八線的250公里長、4公里寬的非軍事區仍然受到士兵的嚴格把守,駐守在三八線兩側的南北韓士兵每天都處於對峙狀態。
圖片來源: AP 韓國代表團當天還與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晤,探討雙邊經濟合作事宜。26日,特使團將與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趙樂際會面。
2017年因韓國部署美國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引發北京的強烈反對,導致中韓關係迅速冷卻。2017年時任總統文在寅訪問中國以後,兩國關係開始趨於緩和。
但2023年,韓國上任總統尹錫悅對台灣問題的言論引起北京不滿,兩國關係再度蒙上陰影。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