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風俗民情不斷變化的中國社會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5年1月21日

為援助海嘯地區災民,中國民間積極捐款,總額已達一億五千萬元。新德意志報認為,這說明中國正朝著承擔國際責任和個人積極奉獻的文明社會邁進:

中國春節廟會上的場面圖片來源: AP

「中國社會一直面向家庭。直到今天,人們在家庭範圍內,廣義上也包括朋友在內,都在經濟上互相幫助,尤其幫人擺脫困境簡直成了義務。一旦出了家庭的圈子,助人為樂的精神就嘎然而止。在中央集權的中國,博愛、善舉和見義勇為很少見。出現災難時,當然是國家出面,也就是說,這時由國家代替家庭。

隨著中國的開放,中國境外發生的事情越來越多地成了人們普遍注意的焦點,特別在親自到過外國或從媒體中獲得有關訊息的年輕人中,世界不可分割的意識在增強。通過電視和網路,災難的圖象進入千家萬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地球上其它地區老百姓遭受的不幸深表同情。雖然各地的紅色捐款箱主要由國有企業設立、機關和企業中的捐款由國家倡導、義演和其它慈善活動由國家部門舉辦,但我們總可以看到,城鄉貧富人民都自發捐贈,努力為災區提供援助。」

西風東漸,中國的年輕一代對中國傳統節日感到厭倦,對西方節日卻十分鐘情。法蘭克福匯報駐華記者以中秋節為例說,中秋月餅成了行賄物品的外包裝,月餅內不僅有高級手表等物品,甚至有金條,受賄者當然是有權有勢的黨政幹部,文章接著寫道:

「春節時,這一切就變得更公開、更貪婪了,大量的金錢在此期間易主。但年輕人缺錢,正如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一份調查報告所說,年輕人剛開始自己的職業之途,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下。過去人們以為,中年人負擔最重。但調查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二十至三十歲的人最辛苦,他們在家庭的溫暖巢穴中長大,現在一下子落入冰冷的水中,要找好工作、漂亮的女朋友,還要自己買房子。節日的時候,他們想休息一番、安靜地舔舐自己的傷口,或者與愛人一起度過一段美好的時間。

但中國的節日並不能給他們提供這一切,中國節日講究吃好的、講究饋贈貴重禮品和煩人的串門走訪。而西方節日則使年輕人感到擺脫了家庭和傳統的累贅。他們寫賀卡、互致問候,不過寫的是『恭喜發財』!」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