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上街,台灣靠岸?

2014年2月23日

上街"驅蝗",是誰將香港人逼瘋了?馬英九配合習近平實現"中國夢"?烏克蘭事件給中國帶來什麼啟示?

zur Meldung - China auf Wachstumskurs
香港九龍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ZB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再次發生針對內地遊客的"驅蝗行動",時事評論家李怡在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說,他認同藝人黃秋生的一段話:"我也反對這樣對遊客,但高官們有否想過是甚麼事,甚麼政策和甚麼人將香港人逼瘋了?"李怡認為,自由行早已不是一般的旅遊觀光,其行為的性質是日常生活的伸延(具體地表現為購買日常用品的購物活動),把香港當作民眾生活圈且有擴大至泛珠三角之勢。

李怡說,香港人日常生活受擠壓非一朝一夕,但政府官員說"人口增長無上限",又稱政府會繼續增加本港的承接能力,並將旺點的"經濟效益"擴至十八區,等於將部份地區受擠壓擴散至全港。同時,是中共和港共政權對遊行示威的反應,其迅速和上綱上線的程度,令人感到特府高度自治的淪落。

李怡認為,多數港人都不會認同"驅蝗行動",百多人的行動也沒有把港中矛盾擴大。"倒是中共港共的反應把港中矛盾推到難以緩和的境地了"。

馬英九與"中國夢"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2月18日拜會習近平被視為替「馬習會「鋪路。圖片來源: Reuters

台灣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在台灣《自由時報》發表評論《馬英九中國政策之"謎"》,分析馬英九推動中國政策的動機和目標。吳介民認為馬和北京共同實現了"不武"以及若干"經濟繁榮",卻弱化了"不統"的基礎。結果,馬的作為掉進了北京所設的局;而一部分民進黨人也正在尾隨這條路。

吳介民觀察了馬英九六年來的兩岸政策,在主權議題上提出"一國兩區"、"兩岸不是國際關係"、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是從李登輝"特殊兩國論"的大倒退;經濟關係上和北京簽署十九項協議,ECFA框架使台灣在"制度上"更套牢於中國經濟圈,並創造了許多依附在此建制關係上的既得利益;在意識形態上修改教科書,抹除國民黨曾經是"外來政權"的事實,規定公文書中不能稱呼對岸為"中國",應稱為"中國大陸"或"大陸"。吳介民說,"究竟是什麼樣的'大戰略'推動著馬英九的對中政策,應該比較容易解開了"。

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喬納森‧沙利文說,新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中國夢"目標是重新奪回"百年民族恥辱"中失去的尊嚴,這一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收復失去的領土,主要是台灣。

沙利文認為,除了經濟上的互相依賴之外,中國大陸還在以許多其他方式對台灣施加影響力,產生了難以長期抵禦的力量。面對這些強大的壓力,台灣可以動用的資源很有限。"北京的立場是無法動搖的,北京的勢力和影響也是無法迴避的。隨著中國大陸以不同的方式向台灣加大施壓力度,不可避免地會滑向中國大陸所渴望的統一"。

來自烏克蘭的"教訓"

烏克蘭2月22日宣佈罷免總統亞努科維奇,舉行新的大選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環球時報》發表社論稱烏克蘭是"繼續流血的蘇聯解體傷口",警告"中國的民主進程必須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切不可犯很多前車之鑑所共有的幼稚病"。然而很多網民持不同意見,導致烏克蘭事件成為新浪微博一個重點刪除訊息。

網民"LUCY若水"在一條被刪除的微博中比較烏克蘭和中國說,在烏克蘭," 1.老人排隊給年輕人遞石塊;2.警察臨陣倒戈,加入人民陣營;3.安全部隊向手無寸鐵的民眾投降;4.政府全盤接受反對派的條件",換成中國:" 1.老人排隊搶購食鹽;2.警察換上便裝,製造混亂,嫁禍於人;3.異議者被打得滿地找牙;4.全盤否定民眾訴求,秋後算賬"。

網民"馬千里咨詢"說:烏克蘭事件之後,"不要以為會讓他們開竅,相反只會讓他們堅定'穩定壓倒一切'的信念而變本加厲。而他們所說的穩定,表面上說的是大家的安寧生活,實際上是特指他們的寶座"。這條微博也同樣被刪除。

摘編:張平

責編:樂然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