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作家西西逝世 終生以文學關懷「我城」

2022年12月19日

香港著名作家西西與世長辭,享年85歲。這位華語文壇翹楚,童年由上海移居香港展開創作之路。她的作品被喻為使文學成為香港的驕傲,筆下描繪了這座「浮城」的城市和人心面貌;至晚年仍不言休,影響力遍及兩岸。

Skyline Hongkong
名作家西西筆下香港「我城」、「浮城」,描繪香港主權移文前的歷史身份和城內眾生相,為後代港人經常引用,是展示本土意識的文學先驅。圖片來源: ANTHONY WALLACE/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作家西西12月18日因心臟衰竭辭世,終年85歲。她生前有份創立的出版社在社媒專頁發表訃聞,指西西在醫院安詳離世時,其家人、作家及好友何福仁、梁滇瑛陪伴在側。帖文形容:「西西一生,精彩、丶愉快,並且有益,有意義。我們都會懷念她。」

原名張彥的西西1937年於上海出生,1950年以12歲之齡隨父母移居香港,就讀中學期間開始向香港的報刊雜誌投稿,年僅十多歲經已在徵文比賽奪冠。大專畢業後任職小學教師,42歲提早退休專注寫作。數十年文學創作生涯期間,其著作遍及小說、散文、詩等,亦涉獵劇本創作和電影評論。她於八十年代也為台灣書店主編小說集,向台港兩地讀者介紹中國作家。

西西的作品為兩岸熟知,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包括:描寫七十年代香港故事的長篇小說《我城》被喻為開創本土文學、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1989年她患上乳癌,治療康復後右手神經受損,從此需轉用左手寫作,她把患癌經歷寫成長篇小說《哀悼乳房》,及後被改編為電影《天生一對》。

根據她的自述,筆名「西西」是象形字,意念來自穿著裙子的女孩子站在地上的四方格,玩童年遊戲「跳飛機」的形象。直至晚年她仍然不輟筆耕,今年初完成小說《欽天監》。在西西臨終時陪伴在側的作家好友何福仁接受《明報》訪問,讚揚西西細緻描繪和反映香港社會,並致力創新,「從本土出發,走向世界」,對文壇影響深遠。

今年西西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時,西西在何福仁拍攝的訪問短片中表示,自己最鍾意的著作是《欽天監》,因為從沒有人寫過這個題材形式,直言「文學貴於創新,有創新就好」。西西一生獲獎無數,近年獲頒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是第一位得此殊榮的香港作家。

 

喻港為危城:我們欠年輕人理想社會

西西在華語文壇備受推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形容她不僅是優秀香港作定,而且「有個性」。哈佛大學教授、文學評論家王德威曾稱:「香港原不以文學知名,但因為西西,文學足以成為香港的驕傲。」

西西筆下富有童心,亦不忘關懷社會。她書寫香港為「我城」、「浮城」,描繪香港主權移文前的歷史身份和城內眾生相,為後代港人經常引用,是展示本土意識的文學先驅,另亦有作品隱喻中英談判和香港政制轉變。

年逾八十的西西於2019年底接受香港《信報》書面訪問,形容2019年下半年的香港猶如「危城」,自己感到很痛心。被問及對香港未來和年輕人的寄語,西西坦言:「我不知道,半年前,誰會想像到香港會變成這樣?現實往往比小說更離奇,更魔幻,因為它不用說服你,事情可以不明不白。也許我會在創作裡表達一些,反映一些吧,但我不想簡化。」不過她稱想說的是:「年輕人並不欠我們什麼,相反,是我們欠他們,欠他們一個理想的社會。」

從移民到紮根,西西說一直熱愛香港,憶述六、七十年代她在港可以看大量電影、,自由自在地看中外的書。即使到外地遊覽,「還是覺得香港才可以『生活』。有一句老話,他鄉信美非吾土。當年也是因為出外旅行,才認識到我是『香港人』」。

(綜合報導)

香港出版商: 只能自行摸索國安法紅線

03:05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顯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