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是大選贏家」

2012年1月15日

本周,香港媒體主要聚焦於台灣大選。 香港《蘋果日報》發表評論,題為《不論選舉結果,台灣都是贏家》。而《明報》則分析「大陸因素」對台灣選舉所產生的影響。

An elderly voter casts her ballot at a polling station in Taipei January 14, 2012. Taiwan votes for its next president and parliament on Saturday in an election that will be closely watched by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y look for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at a time of political transition for both superpowers. REUTERS/Shengfa Lin (TAIWAN - Tags: POLITICS ELECTIONS)
台灣選民踴躍參加投票圖片來源: Reuters

台灣人的自我認同增強

評論指出: 香港民調顯示,港人自認是中國人的比率下降到不到 17%,是近十多年來的新低。……台灣政治大學做台灣人民自我認同的民調,已有 20年。自認為「我只是中國人」的比率,連年下降,……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期,刻意「去中國化」和營造台灣主體意識所造成的結果。然而,調查顯示,台灣人的自我認同比率,在阿扁執政時期( 2000- 2008)卻沒有明顯增加,反而在 2008年以後,隨著馬英九政府的親中政策開始實行,台灣人的自我認同卻成了阻擋不住的潮流。"

評論寫道:"怎麼會出現這種變化?說來話長。基本原因是,自 1987年開放往大陸探親後,兩岸社會制度、自由、法治、人民生活的極大落差,使台灣人對大陸瞭解越多越深,對大陸就越沒有認同感。……更重要的,是中共在國際上封殺「中華民國」。中共不承認「中華民國」仍然存在,世界上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意味著台灣人即使想做中國人,也只有承認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才可以。台灣人問:「但我不是,那我是中國人嗎?」03年沙士期間,台灣也成了疫區,由於台灣不在世界 衞生組織內,無法接收最新防疫報告和防疫建議,因此台灣申請加入世 衛組織,卻遭到中共強烈反對。台灣記者問中共代表團:「你們聽到台灣兩千萬人民的需要嗎?」中共代表沙祖康說:「誰理你們?」這種表現,不僅不把台灣人當中國人,甚而是不把台灣人當「人」。中共的對台政策,加上台灣人在大陸的所見所聞,終於把國民黨四十年的「我是中國人」的教育完全報銷了。"

評論繼續寫道:"美國《時代》周刊說,台灣在許多層面與大陸大不同:競爭激烈的媒體,創意的熔爐,環保意識的天堂,人民也和善,完全是公民社會。這一切,都是強有力的民主帶來的。中國大陸擁有肌肉,台灣則有靈魂。這靈魂就是民主魂。台灣民主會在跌跌撞撞中走上康莊大道。瞭解台灣人特別年輕一代的身份認同,就知道為甚麼民進黨有過如此不堪的執政劣跡,四年後還可以與國民黨打成均勢。植根本土的政黨,摔倒了還會有人後繼......。"

大陸因素影響力加大

香港《明報》則發表文章,題為《「大陸因素」 如何影響台灣大選》。文章寫道:"本屆台灣大選是自從1996年首辦總統直選以來的第5次,與過去4次相比較,今次大選突顯了兩大特徵。其一,訴求的內容與方式相對理性、溫和,顯示台灣的民主發展日趨成熟;其二,「大陸因素」對台灣大選的影響更顯重要,北京對台灣政治的滲透力顯而易見。 "

文章寫道:"首先,過去挑動「省籍」等族群對立的選戰語言已幾乎消失,強調是否「愛台灣」的民族主義式訴求也不復多見,取代的是治理能力、經濟、和平等議題。……此一現象,一方面反映經歷了20年的民主洗禮,台灣選民的素質已大大提高,民主政治日趨成熟。另一方面,也與在野黨候選人蔡英文的問政風格和選戰手法有直接關係。蔡英文執掌民進黨後,塑造出理性、溫和、注重政策研究的問政風格,與過去民進黨候選人大相異趣,令人耳目一新。……本屆大選的另一特徵,是大陸巧妙地直接介入台灣的大選。過去北京也曾試圖左右台灣的選舉,譬如在首屆總統選舉的1996年在台灣海峽舉行飛彈演習,2000年大選前夕朱鎔基也聲嘶力竭地警告「台獨絕沒有好下場」。然而兩次都產生反效果,…… 過去3年多以來,兩岸重啟協商機制、實施「三通」、開放「陸客」(大陸遊客)和「陸生」(大陸學生),實現了自1949年兩岸隔絕以來的雙向交流。促成此一歷史性轉變的,重點不在馬英九的妥協,而在歷經「解放台灣」、「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失敗後,北京終於在對台政策上開竅,領悟到唯一攝取台灣民心的有效武器──經濟牌。這次大選是北京改變對台政策後,台灣首次舉行的總統選舉。換言之,北京介入台灣大選的環境已經大大改觀。"

《明報》的文章繼續寫道:"雖然北京的「經濟牌」在兩岸簽署了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類似中港的CEPA)後,更具潛在的威力,然後如何在大選中打這張牌,以影響台灣選民的投票意向,卻是不小的學問。結果,北京選擇了主打「九二共識」以間接挺馬的策略。一方面,配合媒體輿論的攻勢,從政協主席賈慶林、國台辦主任王毅的發言,到各地台辦、涉台商務部門、台灣研究機構的「統一口徑」,北京全面催谷「否定九二共識的候選人上台,兩岸經貿關係倒退將無可避免」的論調。……北京也同時從台灣工商界的領軍人物著手,利用各種場合、渠道尋求配合。……所謂「商人無祖國」,指的是商人的政治立場因自己的經濟利益所決定。在80年代以前,香港工商界也充斥著「反共」氣氛,然而當和大陸開始有生意做後,商賈們也紛紛投誠,並在回歸後掌握了香港的政治權力,唯一的例外恐怕只有黎智英一人。"

文章最後寫道:"目前的台灣正在步香港後塵,這次台灣財經界在大選中力挺「九二共識」,意味著北京的意志開始直接影響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換言之,大陸因素如何影響大選結果,是本屆台灣總統選舉的觀察重點。不過,話說回頭,經歷了20年的「本土化」變遷,台灣社會對「台灣主體性」的堅持仍有堅實的土壤......"

李華 摘編

責編: 樂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