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志》惹議 學者批歪曲歷史

2021年2月2日

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編撰的《香港志》於去年12月28日出版後,有人稱讚補足港史,有人批評歪曲港史。學者甚至認為,如此修訂方向有可能是要確立「香港是中國的香港」的身份認同。

Hongkong Proteste
香港被英國殖民的經歷大幅的影響了香港的語言、文化、價值觀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V. Yu

(德國之聲中文網) 《香港志》第一冊為《總述‧大事記》,全書共774頁,要價628元。該書由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成立的「香港地方志中心」所撰寫。「香港地方志中心」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領導,名譽贊助人為特首林鄭月娥及中聯辦主任駱惠寧。《香港志》主編為丁新豹、劉智鵬及劉蜀永三人。

《香港志》主編劉蜀永在《亞洲周刊》投書發表編修感懷,文中說《香港志》是方志體裁,是一個地方的資料性文獻,強調「述而不論」。

對於編撰《香港志》,「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的朱兆麟、黃展瑋在《巴士的報》2月2日刊登投書表示,香港一向缺乏規模史書,認可《香港志》彌補不足,讓香港人全面認識香港歷史。投書中寫道,坊間不少香港史學著作過度歌頌或貶抑港英政府貢獻,寄望《香港志》編修「能匡正世道人心,讓港人鑑古知今,好好瞭解香港成為中、西方文化匯聚之處、內地與外國貿易轉口港等歷史的來龍去脈,更深切體會當下中美角力中香港的特殊處境、理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歷史機遇,亦為香港作為內地與西方交流、衝突和融合的平台角色作出貢獻。」

歷史的篇幅與詳盡程度微妙的影響著後代對歷史的詮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L. Chung-ren

歷史詮釋與篇幅引發爭論

2月2日,《蘋果日報》刊登報導中引述多位學者批評,《香港志》對部份歷史事件敘述的角度有誤導性、篇幅與詳略有利於中共,旅美學者余傑甚至直批《香港志》是歪曲歷史、顛倒黑白的「爛書」。

研究中共黨史與香港歷史的時事評論員程翔告訴《蘋果日報》,書中有不少地方淡化共產黨缺失,亦試圖貶低港英政府對香港的管治貢獻。他舉例,書中提到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每年約有7%的實質增長,是因為「港人是國家(中國)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程翔點出,事實上早在中國開放前香港就已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書中卻隻字不提港英政府,如此寫法「絕對失實、絕對偏頗」。

香港歷史社會研究社「港識多史」創辦人Godfrey告訴《蘋果日報》,《香港志》對不同事件給予的敘事篇幅詳略不均,例如同樣是對抗日軍,《香港志》隻字不提多國退役軍人在香港保衛戰中組成「曉士兵團」抗日,而由中共組成的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卻敘述詳盡,連11名犧牲者都獲點名。Godgrey認為,敘述外國人協助抗敵的戰役有助於港人反思身份認同,但《香港志》卻為了形塑英軍敗退形象,淡化英國和加拿大籍守軍對香港的貢獻。

Godgrey指出,詳略不均較嚴重的還有關於「林彬被炸死」的條目。林彬被炸死的社會背景為六七事件,還與中國正在進行的文化大革命有呼應,但《香港志》僅用52字敘述林彬遭暴動者縱火襲擊,重傷不治,且僅提到「林彬曾在廣播中不斷批判左派」,卻無提及工聯會和事件的可能聯繫,敘述篇幅還不如「中大校外進修部水墨課程學員成立元道畫會」一事。

旅美學者余傑告訴《蘋果日報》,《香港志》對六七暴動的描述將罪名加至文革思潮上,不敢將六七暴動與北京扯上關係。他認為該書目標是以地方志取代自由史,舉例1984年時任新疆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的王恩茂也曾編修《新疆志》,余傑擔憂《香港志》也是同樣目的,用以確立「香港是中國的香港」的身份認同,務求令香港變成「新疆」。

張慈/鄒宗翰 (綜合報導)

在台港人辦年宵 現大量政治標語

02:44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video element.

©️ 2020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