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香港特首選舉論壇:針鋒相對 火花四濺

黃穎
2017年3月14日

周二晚,香港舉行特首選舉論壇,3名候選人曾俊華、林鄭月娥及胡國興同場較量,在質詢環節上就政治、民生及經濟議題針鋒相對,互相譏諷過去往績,整個論壇火花四濺。

Carrie Lam, John Tsang Chun-wah, Woo Kwok-hing TV Debatte Hongkong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V.Yu

(德國之聲中文網)整場辯論為時兩個小時,論壇首次加入互相質詢環節,期間三人不停駁火,主動在對方備受批評的往績上大肆譏諷。受中央力捧的大熱門林鄭月娥整晚表現被觀眾評為中規中矩,民望領先的曾俊華表現最佳,另一候選人胡國興表現則稍遜,略顯疲態。

其中曾俊華頻頻主動出擊,譏諷林鄭月娥過往曾多次表明不參選特首選舉,最後卻反悔,引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胡國興指林鄭月娥和同梁振英有好多相似地方,反問林鄭如何理解香港人稱她為"梁振英2.0"。林鄭響應時笑稱,"因為CY 1.0不參選,所以要找我為代替品",認為大家是想找她當發洩對象。曾俊華反諷對方,"社會最擔心繫你當選(特首)後,香港會變成撕裂2.0。"再次獲現場公眾一陣掌聲。

不合主流意見會辭職

林鄭月娥響應觀眾提問時,指如果香港主流意見認為她無辦法擔任行政長官,"我便會辭職"。曾俊華乘勢追擊,引述最新調查顯示,林鄭的支持率僅30%,不支持是45%,未上任已是"負淨值",質問對方會否考慮退選。林鄭月娥反駁,每個民調所涉及的問題範圍、問題的方式技巧也不同,質議坊間有許多調查,其中一個顯示自己比曾俊華高出三個百份點。林鄭更笑諷民望可上可落,有很多人參選時的時候民望好高,跌得很快。

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V.Yu

曾俊華和林鄭月娥再為網上支持度針鋒相對,曾諷刺林鄭在臉書直播時幾乎被"嬲嬲 (生氣符號)"淹沒,形容那些"嬲嬲" (生氣符號) 多到湧至鼻子上。林鄭則反指自己在網上世界是"underdog (弱旅)",並進一步譏諷對方任職政府期間為何有多餘時間可在網上吸引 like like (喜愛符號)。林鄭進一步譏諷曾俊華宣傳工作出色,是因為背後有很優秀的政治助理的協助。

支出雙位數 不是"守財奴"

在經濟議題環節上,林鄭月娥質疑曾俊華擔任財政司司長九年半,一直未接受商會提出的累進利得稅。林鄭月娥問曾俊華,為何在選舉時卻突然表示可接納。曾俊華響應要審時度勢,視乎國際趨勢再作決定。期間林鄭多次中斷曾言論 ,並指"政府坐擁近兆储備,為何不以幫忙中小企業,還要關注外圍經濟?"曾俊華反馴響應稱,在過去九年,每年政府的支出都有雙位數增長,所以 說他是"守財奴"這個稱號並不成立,並強調香港需要"懂經濟"的人才配當特首。

在香港市民關注的置業問題時,林鄭月娥指現時年青人等候置業上車"等到頸(脖子) 都長"(暗諷等候時間太久),質疑之前作為財政司司長的候選人曾俊華並無盡力找土地發展。曾俊華就承認自己作為現屆政府官員,也要負上一定責任,但指他任主席的土地督導委員會,已逐步將150幅土地慢慢推出來。

胡國興斥林鄭及曾俊華在土地問題上互相推卸責任,他又重提起備受爭議的東北橫洲土地事件,質問為何很多摸底 (暗中瞭解) 事件都無任何紀錄。林鄭即指當時其中一個小組"土地委員會"是曾俊華負責的,批評曾俊華是"always agree with his boss"(永遠認同上司)的人。

有親和力 與市民有好的溝通

林鄭月娥在論壇上被記者問到自己有何不足時,指自己為官時對建立形象、與市民溝通工作的確投放較少力量,但放下公職之後,就覺得自己不是太差,"有親和力,同市民有很好的溝通",她強調到地區探訪時市民會向她打氣及反映意見。

曾俊華則諷刺林鄭"很努力閉門工作",指面對市民很重要,質疑她為何每次到地區探訪時要起用眾多警力。林鄭回答指是警方配給警員開路,並指自己過去四年半經常探訪地區,不像曾俊華, 只閉門做鍵盤工作。

最後總結時段,胡國興批評說兩位曾任司長的林鄭月娥和曾俊華"你推我讓",互相推卸責任,沒有人為政府的缺失負責。他認為,香港需要一個正直、有誠信的特首,使香港重回正軌。

曾俊華總結時表示,在選舉過程中,儘管很多人不斷向他澆冷水,叫他放棄,但他看到市民的留言和鼓勵,他會堅持不會放棄。而林鄭月娥最後表示,香港正處於十字路口,各行各業面對著重重困難和挑戰,政治並非唯一解決的出路,她有信心及決心,改變香港市民的生活。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 yingyong@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 xinwen@dingyue.info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跳轉至下一欄 DW熱門報導

DW熱門報導

跳轉至下一欄 更多DW報導